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精编WOR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一、 先秦
【名解】
孔子:正名、狂狷 荀子:解蔽、虚一而静
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 韩非子:喻老
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
五德始终
中庸:中和、慎独
孟子:尽心、四端
公羊学
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
三世说(2)
【简答】
1) 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 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
【原典解读】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雍也》)
2) 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墨子》)
3)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4)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4)
5)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6)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
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
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
7)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
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8)
9)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
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庄子》)
10) 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
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郭象《庄子注·齐物论注》)
11)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2)
12)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
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
13)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论述】
1) 试比较儒墨思想之异同。
2) 试比较老庄思想之异同。
3) 对孟子的性善论,传统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向善论,意思是人皆有善端,
所以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本善论,意思是说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皆内在于人性,不是后天习得的,两种解释是否有区别若有区别,哪一种更符合孟子的思想请陈述你的观点。
4)
5)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
6) 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7) 荀子是图和批判先秦百家之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