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施工难点(7大难点)
导言
装配式施工具有施工方便、工程进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且建筑构件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等优点。今天我们总结了装配式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施工难点,一起来看吧。
关键节点
结构性节点
1.柱-柱连接
现场安装时,通过“定位钢板”等装置固定下部伸出钢筋,使得下部伸出钢筋与上部预制柱的套筒位置一一对应。待楼层现浇混凝土浇筑、养护完毕后,吊装上部预制柱,下部钢筋伸入上部预制柱的灌浆套筒内,预制柱经过临时调整和固定后,进行灌浆作业。预制柱可以制作成方柱或圆柱等多种形式,采用灌浆套筒的柱-柱连接均可以实现较好的连接效果。
2.梁-柱连接
采用该连接的预制梁下部纵筋往往不伸入节点核心区,而是通过伸入或者跨过节点核心区的附加钢筋与梁端伸出的钢筋进行搭接,再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该连接形式最常见的做法是预制梁端部预留一小段U形薄壁键槽,梁底纵筋在键槽端部截断,附加钢筋贯穿节点核心区,并置于键槽内。
3.主-次梁连接
预制主-次梁连接节点常采用整浇式或搁置式连接形式。多数整浇式预制主-次梁连接中,预制主梁中部预留现浇区段,底筋连续,预制次梁底筋伸出端面,伸入预制主梁空缺区段内,再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连接。
由于预制主梁中部预留缺口,增加预制和吊装难度,故也可设置预制主梁不留缺口的整浇主-次梁连接。该连接在主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抗剪钢板,同时预留与次梁下部钢筋连接的短钢筋,预制次梁吊装到位后,下部伸出钢筋与主梁的预留短钢筋通过灌浆套筒进行连接。
搁置式预制主-次梁连接则往往不连接下部次梁钢筋,仅在次梁端部设置突出台阶或者“扁担”钢板,搁置于预制主梁预留的小型缺口上。该连接满足在预制次梁受剪承载力的情况下,形成了“铰接”节点,更加符合一般结构计算假定。
非结构性节点
墙板作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一般不作为结构性构件考虑,以减少外挂墙板对主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从外挂墙板适应主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变形的类型不同,可分为转动式、平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连接形式不同,又可分为点挂式、线挂式和点线结合式。 1.点挂式
这种连接方式允许外挂墙板在主结构建造完成后进行安装施工,属于“后挂法”,不影响主结构的施工进度,安装较为灵活,但预埋金属件往往突出楼板,影响了建筑使用。
采用线挂式连接的外挂墙板往往在上部预留伸出钢筋。
2.线挂式墙板
现场安装时,预留钢筋深入楼板或者框架梁的后浇区域,通过预留钢筋和后浇混凝土实现外挂墙板与主结构的“湿连接”,连接性能可靠,整体性较好,但需要与主结构楼层同时安装,施工步骤较为固定。点挂式和线挂式相结合,即形成了点线结合的连接方式。
3.点线结合
采用该种形式连接的外挂墙板分布式地预留分布钢筋,同时保留预埋金属件;现场安装时,主结构相对应位置处预留局部后浇区,墙板首先通过预埋金属件进
行固定,预留钢筋伸入局部后浇区,再对该区域浇筑混凝土,完成整体连接;该连接具有点挂式连接的“后安装”特点,同时局部“湿连接”保证了较好的整体性,但墙板安装步骤略繁琐。
施工要点
平面布置要点
(1)现场硬化采用 20mm 厚钢板,铺设范围包括常规材料堆场(钢管、支撑、吊具、钢模等)外架底部和构件车辆行走路。使用钢板便于周转,利于环保节能。
(2)现场车辆行走通道必须能满足车辆可同时进出,避免因道路问题影响吊装衔接。
(3)塔吊数量需根据构件数量进行确定(结构构件数量一定,塔吊数量与工期成反比);塔吊型号和位置根据构件重量和范围进行确定,原则上距离最重构件和吊装难度最大的构件最近。 吊装前准备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