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单元测试
1、在古希腊的某一天,两位哲人——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围绕一些哲学问题展开激励的讨论,两者最有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 强调人类法律,否认绝对权威 B. 对神持怀疑态度,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 C. 主张“道德就是知识” D. 热衷于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
2、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智者运动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等人辩论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 C. 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
B. 言辞和结论大胆而惊世骇俗 D. 反对使用雄辩术以及修辞学
4、希腊是西方文明的精神家园。关于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人和人类社会 B. 智者运动关注自然,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 C. 智者运动提出知识就是美德
D. 苏格拉底认为世间一切好坏优劣都取决于人的感觉
5、与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相比,苏格拉底的“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观点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 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对绝对权威的否定
B. 对“自我”的发现 D. 对人类自身的关切
6、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A. 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 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 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7、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这场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起因是“教皇以修缮西斯廷小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 B. 马丁·路德据个人观点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开始的标志 C. 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有利于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受中国雕版印刷术影响的欧洲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这一运动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其中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出售宗教场所、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许和豁免等,但他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上述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 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表象 B. 强调教会的腐败和无耻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借口 C. 表达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D. 阐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在人文主义精神上的传承关系
9、(莎士比亚)“他在向我们述说人的内心——爱与悲、嫉妒与野心、绝望与生死,以斐然的文采360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人性,以惊人的笔墨表达了我们无以言说的情感。他明白我们有多伟大,也知道我们可以多残酷。”下列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
A. 语言优雅流畅,且情感丰富细腻 C. 谱写人性欢歌,歌颂自然的人性
B. 刻画了极其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 D. 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伟大与尊严
10、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一位“大人物”(恩格斯语)的名字作为开始的标志。他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幻游三界过程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腐,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他是()
A. 但丁
B. 彼特拉克
C. 薄伽丘
D. 莎士比亚
11、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可见当时()
①天主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 ②歌颂和肯定人的自然人性 ③思想家要建立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 ④生活世俗化成为一股强大思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2、有学者在评述欧洲某一时期的社会现状时说:“这是个受无知和迷信牵制的世界。社会有两股非理性的强大势力,一是教会,即天主教廷;二是国王,那位绝对专制的一国之君。他们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摇,靠的就是人民的无知。”为此,欧洲兴起了()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13、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 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 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 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14、康德提出了“人非工具”的观点。下列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 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 B. 强调了以人为本,尊重别人的感受 C. 体现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思想 D. 促使人们对不同文明保持宽容心态
15、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普罗塔戈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 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 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16、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
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的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概括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
答案:1-5BADAB 6-10BCCCA 11-15CDDDD
16(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原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历史作用: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发生;影响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单元测试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