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供货厂商类型、供货厂商规模及特性、供货家数及据点分布、送货时段、下货配合需求等。
(12)配送据点与分布
包括配送渠道类型、配送点的规模及特性、配送据点分布、下货地缘特性、交通状况、收货时段、特殊配送需求等。
2.未来规划需求资料的收集 (1)营运策略与中长期发展计划
须配合企业使用者的背景、企业文化、未来发展策略、外部环境变化及政府政策等必要因素。
(2)商品未来需求预测
依目前成长率及未来发展策略预估未来成长趋势。 (3)品项数量的变动趋势
分析企业使用者在商品种类、产品规划上可能的变化及策略目标。 (4)可能的预定厂址与面积
分析是否可利用现有厂地或有无可行的参考预定地,或是需另行于计划中寻找合适区域及地点。
(5)作业实施限制与范围
分析物流中心经营及服务范围,是否需包含企业使用者所有营业项目范围,或仅以部份商品或区域配合现行体制方式运作实施,以及需考虑有无新事业项目或单位的加入等因素。
(6)附属功能的需求
分析是否须包含生产、简易加工、包装、储位出租或考虑福利、休闲等附属功能,以及是否需配合商流与渠道拓展等目标。
(7)预算范围与经营模式
企业使用者需预估可行的预算额度范围及可能的资金来源,必要时必须考虑独资、合资、部份出租或与其它业者合作的可能性,另外也可朝向建立策略联盟组合或以共同配送的经营模式加以考虑。
(8)时间限制
企业使用者需预估计划执行年度、预期物流中心开始营运年度,以及是否以分年、分阶段方式实施的可行性。
(9)预期工作时数与人员
预期未来工作时数、作业班次及人员组成,包括正式、临时及外包等不同性质的人员编制。
(10)未来扩充的需求
了解企业使用者扩充弹性的需求程度及未来营运政策可能的变化。 3.需求资料的分析 (1)确定性需求因素
通过调查、访谈与资料收集获得企业使用者有关行业、产品资料、订单资料、物品特性等定性需求因素。
(2)政策性需求因素
企业使用者在着手规划物流中心时已预定的基本条件与规模设定,通常为企业经营者设定的主要政策,在后续规划阶段为不可变更的因素。但是若于规划过程中,其政策性因素经分析有不尽合理之处,必要时仍可于相关筹备委员会中提出检讨并作适度修正。
(3)规划导向的需求因素
企业使用者无法确定的需求因素,这是规划设计者的主要责任,应于各规划分析阶段逐一确定,并经相关筹备委员会确认后,再逐步进行下一阶段的规划设计工作。
阶段性工作成果
《现行作业环境分析报告》 《需求分析报告》 作业系数:40%
三、系统规划策略目标的制定
1.物流中心定位与策略功能制定 (1)渠道架构策略 考虑因素:
a.客户对象是属于企业体系内的单位或其它业者
b.客层偏向于制造业、中间的批发、经销商或是末端的零售业 c.配送客户之间属于独立经营的业者或具有连锁性质 d.上、下游业者属于开放性质或封闭性质等因素 e.是否随时会有新客户的产生 (2)位置网络策略 (3)顾客服务水平策略 (4)系统整合策略 a.作业层次
如储运作业的整合与标准化、配送运输作业整合、作业信息输入整合、采购作业与订单信息传递等。
b.作业管理层次
如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行销信息回馈与分析、出货订单排程、拣货工作指派等作业的规划管理。
c.决策支持层次
如派车系统、配送区域规划、物流成本分析与计费定价策略等。 d.经营管理层次
策略联盟、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业者间的资源整合。 2.计划执行目标制定
一般设立物流中心常见的计划执行目标包括: (1)降低物流成本 (2)降低库存
(3)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4)缩短物流作业周期 (5)整合上下游通路环境 (6)支持零售通路据点 (7)降低物流作业错误率 (8)提升物流服务竞争力
(9)集中分散的处理量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
(10)迅速掌握行销分配信息 3.计划执行限制因素 (1)计划预定执行时间 (2)预期可使用人员及来源 (3)预期使用年限
(4)计划预算资金限制及来源
(5)预定的设置地点及土地取得的可行性 (6)预期投资效益 阶段性工作成果 《物流中心设计方案》 作业系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