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章节试卷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一、单选题
1.若岸边的人能看到水中的鱼,它看到的鱼其实是( )
A. 鱼下方的虚像 B. 鱼上方的的虚像 C. 鱼下方的的实像 D. 鱼上方的的实像
2.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 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应放在镜头焦点和镜头之间
3.如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卯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污点不移动;②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视野中的小污点最可能位于 ( ) A. 玻片上B. 低倍物镜上C. 高倍物镜上D. 目镜上
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照相机利用了这一规律
C. 向右适当移动凸透镜,光屏上可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D. 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光屏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映出荷叶纹理的“清晰”像.这个像的特点是( )
A. 正立放大 B. 正立等大 C. 倒立放大 D. 倒立缩小 7.图中,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P中,发现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件()
A. 只能是凹透镜 B.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
C.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是凸透镜 D. 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 显微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 望远镜是伽利略首先发明的 D.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
9.如图所示光路图中,能正确地表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在水面发生折射的是( )A. B.
C. D.
10.小张通过放大镜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所观察的字在放大镜的( )
A. 二倍焦距以外 B. 二倍焦距处 C. 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 焦距以内
11.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12.在探究光在空气与玻璃界面上发生折射时,小明同学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接着用光斜射向玻璃砖,如图所示,接下来小明的操作是 ________(写出紧接的一步操作);经过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要求将光具座上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当物距为30cm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缩小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该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
1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 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________.
15.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________(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 ________.折射角 ________
16.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________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________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减小”).手机镜头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近视/远视)眼. 三、解答题
17.给你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两种方法辨别哪个是凸透镜,哪个是凹透镜. 四、实验探究题
18.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甲装配仪器 (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 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这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此时应将物体放在________点(填字母). (4)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 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 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 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5)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 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 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 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6)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丁(A)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__ .
19.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入射角015α 30° 45° 60° °° 30° 45° 60° °° 反射角015β 折射角01122.135.440.9
γ °° ° ° °
(1)在探究中,该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上面做法是为了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 和________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 ,且折射角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3)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____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五、综合题
20.(2017?烟台)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所共知的,能否将红绿灯的作用互换一下呢?
我们平时见到的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红、橙、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白光叫复色光,各种颜色的光叫单色光.单色光的颜色是由频率决定的,红光频率最低,波长最长;紫光频率最高,波长最短.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大气分子、水蒸气微粒以及尘埃微粒等障碍物.当光照射到这些微小的障碍物上,障碍物会将光波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出去,而另一部分能量将穿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在相同条件下,红、橙光穿过的能量多,蓝、绿光被散射出去的能量多,早晚我们看见太阳时,见到的主要是太阳光中穿透厚厚大气层的红光、橙光,所以朝阳、落日是红色的.晴朗的天空,见到的主要是阳光中被大气散射的蓝、绿光,所以天空呈蓝色.
正因为红光在空气中散射最弱,穿透能力强,可以传到较远的地方,使车辆和行人在远处就能发现,及早做好准备,所以用红灯表示停止和危险信号.雾天行车,车上要开黄色警示灯,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红绿灯的作用是不能互换的.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概括指出光散射遵循的规律.
(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解释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