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贤惠、体贴;结合“那么,那些柴片,也是你插的……让它笔直地长上去,长上去,长得天那般高,你就砍不着它了”分析可知,孩子执着、天真。 9.
【参考答案】①砍树即无树,种树即有树,文章将无树与有树的情景、感受,形成强烈的对照,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和生物界一样,是相争相容、互为依存的。②文章实写“砍树”以及“砍树”之后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种树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种树的情节,行文自然。③文章在篇末再写种树,并虚写了种树后的图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地想象,比具体描写种树的艰辛与乐趣更具有艺术魅力。(每点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题为‘种树’,可通篇重在写‘砍树’,只有在篇末才写到‘我’想种几株树,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砍树”“种树”的原因,然后结合文本主旨等分析。结合“本来种着好几样花木:三株冬青,一株杜鹃,两丛竹。对这几样点缀品,曾产生过一些兴趣。如在月夜,有些树水的影子,参差地映到房里。而晴和的日子,也有些小鸟,在树上啁啾。尤其大热天,孩子可躲在树下玩,晒不着太阳”“砍去了树后,自然多了些光明,也有晒晾的地方,然而一少了它们,又觉得太寂寞了,没有鸟声可听,月影可看”“大概我们自己也是生物吧,往往多了一个生物。有时觉得多一份麻烦,但一旦少了一个,又会觉得寂寞,真是人类可笑的矛盾”分析可知,文章将无树与有树的情景、感受做了对照,揭示道理,人和生物界一样,是相争相容的。结合文末内容“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仍使月夜,有点参差的树影可看,有几只小鸟来树上啁啾,孩子们仍能在树下玩,而那躲在墙边的法国梧桐,也可多几个伴”分析可知,虚写了种树后的图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砍树”后情景的变化及与孩子的对话,让人感受到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然而我不想辜负孩子的幻想”分析,自然引出下文“种树”的内容,行文自然。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这段话是说“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之”“行”“帝”“杨国忠”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为……言之”,向……说起这些事,“言”之前不应断开,排除CD两项,再比较AB两项,语境是“天子西幸”,意思是玄宗向西逃难,“故陛下有今日行”,合乎语境。而“行未足深耻”则解释不通,排除B项。故选A。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D项,“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褒奖的称号”错误,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故选D。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C项,“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理解不当,原文是“权近侧目”意思是权贵近臣都害怕他。故选C。 13.
【参考答案】(1)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
(2)军队正在渡黄河时,永王就已经失败了。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饭”,吃;“厌”,满足;“责”,要求;“固宜”,原本应该。第二句中,“济”,渡河;“恶”,嫉妒;“数”,多次;“短毁”,诋毁;“除”,授予。 【参考译文】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他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皇帝未加考虑。(安禄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难,高适从小路追赶,在河池追上他,于是进言:“哥舒翰平素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军南阳,而一两个太监在监督军队时又大权独揽,这样怎能取胜?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
高适不久迁任侍御史,后来又提拔为谏议大夫,他率性敢言,权贵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打算用诸位王子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反对。不久永王叛乱,肃宗早就听说高适有才能,于是召见他一起商议大事,高适就断言永王将要失败,不值得忧虑。肃宗觉得他是一个奇才,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命令他和江东的韦陟、淮西的来瑱率领军队在安陆会师。军队正在渡黄河时,永王就已经失败了。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梓屯守将段子璋反叛,高适跟随崔光远去征讨并斩杀了段子璋。然而崔光远没有约束好士兵,士兵大肆抢掠百姓,皇帝非常生气,把崔光远撤了,用高适取代他做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夺取了陇右,高适率兵到南鄙,想牵制吐蕃的兵力,(但最后)没有立功,还把松州、维州和云山城丢掉了。皇帝召他回来,让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他为渤海县侯。高适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崇尚气节道义,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王霸大业。他生逢乱世,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但实际能力不足以实现理想,因此,不被官员们所推重。但是他为政宽容简明,每到一地任职,大家都觉得很方便。他五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他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作品传播开来。他写信给贺兰进明,建议急速援久梁州、宋州,以亲近各军;写信给许叔冀,告知要消除对他人的怨恨,
共同援救梁州、宋州;渡淮河前,他在给各将校的公文中,告诉他们同永王断绝关系,以表明自己清白无辜。当时上层社会都认为他是合乎道义并且是了解时局变化的。 14.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颔联“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中的“凉”字,并没有表达出悲观失望、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只是讲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故选B项。 15.
【参考答案】①比喻手法。颈联上句写大雪纷飞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下句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也是喻兄弟的离散。②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颈联描写的雪“急”而风“惊”之景,使诗人触景生情,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③反衬。“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每点3分,答出2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要首先弄清哪一联是颈联,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对诗句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联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本诗颈联是“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脊令,是脊令鸟,曾经出现在《小雅·棠棣》里,代表兄弟。分析可知,相并影,是比喻兄弟患难与共,不成行是比喻兄弟离散,这是以鸟喻人。此两句中又写及“急雪”和“惊风”,是写景,突出的是环境的恶劣,让人自然联想到作者的境遇,手法是比喻,也是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另外,“脊令并影”是手足情深的写照,联系写作背景来看,又反衬了离别的哀伤。 16.
【答案】(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3)日益骄固 楚人一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重点字“殷”“栗”等。 1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表意不明,应修改为“‘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C项,“实现了”后面缺少宾语,而且,“实现”表示目标已经达到,这与现实不符,我们的目标远不止这些。因而,C项修改错误。D项修改正确。故选D。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括号前面是一个短语,中心词“成功”是后面句子的主语,而“全世界的目光”不能作为括号里句子的主语。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上”,比“使全世界的视线都聚集到了……上”更贴切,应排除D项。故选C。 19.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其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判断词语运用得是否正确。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惹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根据语境,黄色的“蓝鲸1号”的不俗表现,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注意。应选“惹人注目”。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硕大无朋: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根据语境中的一组数字,分析可知,这里应选“庞然大物”。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第三组:引以自豪:以此感到自豪。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语境中说,这个“庞然大物”还能有那么大的本能,令大家“引以为豪”。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负众望: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根据语境,这里应选“不负众望”。A项全都恰当。故选A。 20.
【参考答案】①但也遭到有些人的质疑(但也有不够科学的地方)
②这话并不完全中肯 ③确实有些勉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通读时根据材料性质,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材料大意。其次分析前后语境,清人袁枚所说的话是对“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的质疑,所以①处应填“质疑”的句子,并且引领下文,前句有关联词“虽然”,此句就应该有关联词“但”,得出答案是“但也遭到有些人的质疑”。根据“但也有一定道理”可知,②处应是对前面清人袁枚所说的话的态度、评价的总结。根据“如八家中各人成就高低不一,很不平衡”得出③处应填写的是表观点的句子。 21.
【参考答案】①“莅临”改为“参加”;②“同仁”改为“同学”;③“忝列”改为“荣列”;④“不吝赐教”改为“竭诚服务”;⑤“惠赠”改为“敬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交际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①“莅临”意思是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这里要改为“参加”。②“同仁”意思是指同事或同行还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这里要改为“同学”。③“忝列”是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这里要改为“荣列”。④“不吝赐教”意思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要改为“竭诚服务”。⑤“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词,这里要改为“敬赠”。 22.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分析立意时,重点抓住关键句。材料主要讲的是山村教师李云飞利用捐款带领孩子们走出山沟,感受外面的世界的故事。从她的那句“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可以推知她这样做的用意: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因此我们可以立意为,山村教师李云飞着眼于未来,富有远见。也可从其他角度立意,比如我们对贫困地区的捐助大多停留于物质方面,而没有考虑到精神方面,可结合一些贫困山区接受大量资助依然贫困的现象,说明精神上的帮助也很重要。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让山沟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亲身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见识从未见过的美好现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刺激学生发奋学习,努力向上。所以“高楼”就是学生心中的“灯塔”;见识了“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正面立意:①选择高楼就是选择远见,选择发展;②点燃心中信念的灯;③只有看到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现在,引领未来;④物质援助与精神援助地取舍;⑤激发内心的渴望。
反面立意:①对于落后的山村学校添置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才是当务之急;②精神引领固然重要,很多时候也要立足现实;③激发渴望方式很多,不是非得用“实地考察”的方式。
辩证地看待李老师使用捐款的方式:动机很好,但方式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