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阅读答案附翻译
赏析-古诗-赏析
《人月圆·客垂虹》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客居吴江(今江苏苏州)时所作的一首散曲。该曲表达了作者独自一人客居异乡,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之情。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5分)
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
1
各1分)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3分,特点2分,身份1分。)
2.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1分)
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1分)
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1分)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种在表述上手法名、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各占1分)。
附译文
三高祠下水面如镜,倒映出上方的天空。 那清空朦胧的山影,也同样浸在水中。 到了这里,令人怀想起祠中三贤的高风: 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羹,辞官回到吴中; 范蠡功成身退,驾一叶扁舟遨游太湖,自在从容; 陆龟蒙整日伴着煮茶的灶炉,甘做江湖上的隐翁。
联想自己,故人不知何处,前途不堪想象,更无人理解心中的苦
2
衷。
庭院里菊花又开了几丛,我在昏暗的灯下守听着夜雨,任秋风把新添的白发吹动。
注释
①垂虹:桥名,在吴江(今属江苏)东,一名长桥。桥上有垂虹亭。
②三高祠:吴江人于宋代所建,以纪念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乡贤。祠在垂虹桥东。
③张翰:晋人,字季鹰。曾为齐王司马同召为大司马东曹掾,因为思念吴中的莼羹、鲈鱼,毅然辞官回乡。莼,一种圆叶的水生植物。
④范蠡:春秋越国大夫,曾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相传他功成后即以一舟载上西施,同泛于太湖之中。
⑤龟蒙:陆龟蒙,字鲁望,晚唐人。隐居不仕,以茶酒自娱。[2] 鉴赏
这首散曲以两句景语领起,以下接连用了三组鼎足对,显得整饬凝练,气象苍古。作者擅长以词法入曲的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高祠下”两句,描绘了垂虹桥一带水平如镜,山水相映的景色。这里不仅风光如画,还有令人向慕的人文景观——纪念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先贤的三高祠。这两句虽是纯客观的白描,但行人(尤其是客子)到此不会无动于衷,这是必然无疑的。
“莼羹”三句是第一组鼎足对。这三句将三高祠的三位祠主同与
3
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古诗-赏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