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推荐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押题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1.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下列与此体现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 A.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B.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 C.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费希特) D.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观点属于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B不涉及唯物与唯心,排除;D根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C。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15年世界哲学日致辞中指出,世界哲学日的核心理念是,人们深信哲学可以为造福人类、推动和平、解决复杂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也曾经笑谈:“哲学,就是对无解的问题做出费解的回答。”他们强调哲学的作用在于 ( ) ①培养人们的批判性精神以变革社会 ②提供人类个体解放和集体解放的力量 ③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基本科学方法 ④推动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以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④ B.②③ D.③④ 【答案】A

3.无法移动的植物会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来携带传播自己的种子,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这种神奇的现象,令人类惊叹不已。这说明( ) 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自然规律能够被认识和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地震预报获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向着可靠的方向迈进。这说明( )

①地震虽然复杂,但有规律可言并能够被认识 ②地震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地震预报经验丰富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规律有其存在的条件,并非必然,②说法错误;实践才是推动地震预报经验丰富的源泉和动力,科学技术依然属于认识范畴,④不选;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选C。

5.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歌曲《六尺巷》亮相2016年猴年央视春晚,受到观众好评。《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反映了( )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泉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是因为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催人上进,这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和调节作用,①②符合题意;实践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泉,③错误;材料不涉及科学理论问题,排除④。选A。

6.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下面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有时候精神力量可以直接向物质力量进行转化 ④要坚持用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7.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差。对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告诉我们( )

①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②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③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尊重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前提,②说法错误;③说法不准确,只有正确的意识活动才能够为改造外部世界提供比较可靠的保证,③不选;①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选C。

8.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如果有一种材料敷在物体表面,能引着被物体阻挡的光波“绕着走”,那么光线就似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在观察者看来,物体就似乎变得“不存在”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身。这表明(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②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③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④科学幻想向现实转化受到现有实践水平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②材料没有体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③与题意无关,材料不能体现。选D。

9.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这旨在说明( ) ①思维归根到底是由存在决定的 ②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思维的发展

③观念中的东西必须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应具有预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存在决定思维,②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10.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不过,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 ①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②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认识工具的完善,①与材料无关,排除;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科学实验不等于全部实践活动,②不选;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选D。

11.会前深入调研,会中畅所欲言,成果报送党中央、国务院供决策参考。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从不回避有争议的话题,“只交锋,不争吵”、“只服从真理”,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

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这正是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始终坚持的民主态度。“只服从真理”是因为( )

①只有真理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可混淆,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2.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但天生资质平平的“犬子”并不少。研究表明,外在环境中的某些物质,例如双酚A可能会影响人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从哲学角度看,该研究表明(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需要一定条件 ②规律是可以被认识、被改变的 ③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运动是绝对的,不需要条件,①说法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够被改变,②说法错误;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选C。

13.近几年,浙江省夏天的温度持续走高,很多人由于气温太高而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浙江温度升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大量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这警示我们(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展经济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 ④实现主次矛盾转化,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发展经济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消除”表述错误,③不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当前的中心工作,④与事实不符;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

14.研究小组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宇宙,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证明了在我们这个加速膨胀的宇宙中,描述大尺度时空结构的因果关系网络曲线图,是一个具有显著聚类特征的幂函数曲线,和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生物网络等惊人的相似。这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性活动 ②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④实践是检验理论设想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15.2016年3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的五番比赛中,最终“阿尔法围棋”4:1战胜李世石,引起极大反响。人机“围棋大战”的结果表明( ) ①科技进步为人工智能创造了自觉选择的能力

②人工智能虽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但具有人所不具备的某些功能 ③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使高科技人工智能梦想成真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自觉选择性为人所特有,人工智能不具有该特点,①说法错误;人工智能的产生依赖人脑,但不是人脑的产物,②说法错误;人工智能战胜人类,说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制造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选D。

16.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寻找它的踪迹。2016年2月11 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经过探测“捕捉”到了引力波。这一发现印证了爱因斯坦100 年前的预言。爱因斯坦的预言被验证说明( )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②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测未来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爱因斯坦预言被最终验证,体现了意识活动是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②正确符合题意;获得真理并非推翻已有的全部认识,③说法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选A。

17.因看到频发的电梯“吃人”新闻后,许多人对电梯产生恐惧,想到要乘坐电梯就有明显的焦虑症状。专家分析,当人们看到真实案例发生,会直接刺激脑中的危险应激装置,让人产生担忧、心理加速等生理反应,进而发生回避反应。这些危险在公众心中叠加,致使他们对公共设施抱有恐惧感,形成焦虑心理。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意识活动依赖人体的生理过程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人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18.“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大脑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和产物 ②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如实地反映客观景象

③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能动地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④诗词的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重要载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映像,而非人脑的产物;艺术并非一定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②不选;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选B。

19.2016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

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 ( ) ①人类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逐步解开世界之谜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0.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抗疟研究团队,为挽救数亿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十年如一日地展开研究,历经数百次实验,一方面从中医药古方中寻找灵感, 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医学的提取手段和检验手段,终获成功,惠及了亿万患者。由此可见(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推进实践的发展

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④发挥研究团队主观能动性是抗疟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正确的认识才能推进实践的发展,②说法错误,排除;尊重规律是抗疟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④错误;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

21.江南在哪里?地理学者说:江南是指江南丘陵区,即南陵以北,洞庭湖和鄱阳湖以南,太湖以西,这一片丘陵和盆地相间的区域;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指梅雨区,即淮河以南,南陵以北,湖北宜昌以东,直至大海,这一片梅雨所覆盖的地区。这表明( ) ①受认识能力制约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③人们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正确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22.门捷列夫说:“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这启示我们(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②真理大部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总结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的上升过程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门捷列夫的话表明,真理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获得,获取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地克服谬误,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认识的上升性,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来源,②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受特点历史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选A。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答案】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央视抓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央视研究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实际,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面对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央视立足社会实践的变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较好地解决

了文化传承的问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的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答案】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知善恶,将原则与灵活性结合,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实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结果,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其心学主张通过实践过程将善恶认知和道德实践知行结合,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达到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③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约,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的信念经过判断、选择,区分善恶,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解析】本大题首先调动知识,实践的知识包括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特征等知识。其次,结合设问分析即可。我们对心学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加以开启、扩充、运用,是因为实践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我们要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实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结果,开启、扩充、 运用正能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把心学主张通过实践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最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约,在知行合一中, 形成的信念经过判断、选择,区分善恶,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推荐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押题含解析

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1.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下列与此体现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B.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C.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费希特)D.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答案】C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c62s2lixq6j6mw9sjhs44p5c1cp9m00dz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