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知识
1. 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 ① 高就业和产出稳定 ② 经济增长 ③ 金融市场稳定 ④ 利率稳定 ⑤ 外汇市场稳定
2. 物价稳定是否应该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物价稳定与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在长期内不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但在短期内,物价稳定常常与高就业和利率稳定等目标发生冲突。只要物价稳定是长期而非短期目标,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允许通货膨胀率在短期内偏离长期目标,实现减少产出波动的目的。
3. 通货膨胀目标制
以通货膨胀为指标包括几个方面: a) 公布中期通货膨胀率目标数值;
b) 为达到产出稳定等其他目标,央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 c) 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 ① 优点:
a) 通货膨胀指标允许货币当局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一个变量,
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b) 易于公众理解,透明度高;
c) 明确的通胀指标数值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责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中
央银行为了在短期内增加产出和就业而推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从而降低了中央银行陷入时间不一致性陷阱的概率。 ② 缺点:
a) 信号时滞,通货膨胀指标不能及时向公众和市场发送关于货币政策动向的
信号;
b) 过于僵化,给货币政策制定者规定了严格的规则,限制了他们对无法预见
的情况做出反应的能力;
c) 增加产出的波动性,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指标时,只关注通货膨胀可能导致
过分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而可能导致较大的产出波动; d) 低经济增长。
4. 美联储“直接行动”的货币政策战略 ① 优点:
a) 不依赖于货币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联系;
b) 有助于阻止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进而改善时间不一致问题; c) 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② “直接行动”的缺点:
a) 缺少透明度,导致了金融市场不必要的波动; b) 十分依赖中央银行负责人的偏好、能力和可信赖性; 违背了民主原则。
5. 金融危机对于货币政策战略的启示
① 金融部门发展对于经济活动的意义超出了我们的认识。
金融震荡的逆向选择对经济活动的破坏作用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② 利率零下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利率零下限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动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更为复杂,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具有不确定性。 ③ 金融危机后的清理成本很高。 物价和产出稳定不能保证金融稳定。
6. 中央银行是否应对泡沫作出反应 ① 反方观点:不应刺破泡沫 a) 资产价格泡沫几乎无法确认;
b) 加息无助于消除泡沫,加息会导致泡沫突然崩溃,从而加剧对经济的破坏
力;
c) 泡沫可能只出现在一部分资产中,而货币政策行为影响的是所有资产的价
格,因而这种手段过于生硬;
d) 刺破泡沫的货币政策会危及整体经济;
e) 如果泡沫破裂后,货币政策制定者能够及时地放松货币政策,泡沫破裂对
于经济的破坏效应就是可控的。
② 正方观点:应刺破泡沫
a) 信贷驱动型泡沫不仅能够确认,而且这种泡沫最可能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
坏,因此中央银行应对可能的信贷驱动型泡沫作出反应;
宏观审慎监管被认为是抑制信贷驱动型泡沫的有效工具,监管应当重点防止“杠杆周期”,资本金要求应该是逆周期的。
7. 资产价格泡沫
是指资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显著上升,最终泡沫会突然破裂。两种类型:信贷驱动型泡沫和单纯由非理性繁荣所驱动的泡沫。
8. 选择政策手段的标准 ① 可测量性
迅速和精准地测量政策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政策手段要发挥作用,必须能够迅速发出有关政策立场的信号。准备金总量的发布存在一定的时滞,而利率不仅易于度量,而且可以立即得到数据。但是便于被测量的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才能衡量借款的实际成本,由于预期通胀率很难测量,所以实际利率的测量难度很大,因此难以确定总量和价格哪个更优。 ② 可控性
一个指标要发挥政策手段的作用,中央银行必须能够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中央银行对非借入准备金等准备金总量不能施以完全控制;而且央行也不能控制预期通胀率,也就无法设定实际利率,因此难以确定总量和价格哪个更优。 ③ 对目标有着可预计的影响
政策手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必须对目标有可预计的影响。大部分中央银行认为,与货币总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联系相比,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等目标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普遍使用短期利率作为其政策手段。
9. 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进行调整的准则。泰勒规则认为,联邦基金利率应该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一个“均衡”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长期内和充分就业相一致的利率)再加上两个缺口的加权平均:
① 通货膨胀缺口,即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减去目标通货膨胀率; ② 产出缺口,即实际GDP与潜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GDP估计值的偏差。
可以写作:
联邦基金利率指=通货膨胀率+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通货膨胀缺口)+(产出缺口) 12
12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导致实际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个百分点。货币当局提高名义利率的幅度应当超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这就是泰勒定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