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前间壁 广泛前壁 前侧壁 V1---V3 V1---V5 V5—V7 Ⅰ avL 下壁 高侧壁 Ⅱ Ⅲ avF Ⅰ avL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 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 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0.10s。 3. ST-T无改变,但发作时可有改变。 七. 室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室性早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0~200次/分,R-R大致相等,室律略有不齐。
2. 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0.12s,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3. 如果出现窦性P波,可发现P波与QRS波群指尖无固定关系。 八. 心房扑动 1. 心电图上无P波。
2. 可出现锯齿状的F波,其频率是250~350次/分。
3. QRS波群的形态正常,如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是固定的假设为4:1或5:1则心律比较规整,如传导不规律则心律不整齐。 九. 心房颤动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 2. f波频率350~600次/分。
3. QRS波略有差异,R-R间期绝对不规整,心率80~180次/分。 十. 心室的扑动(略) 十一. 心室颤动(略) 十二. 房室传导阻滞
1.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①窦性P波之后均有QRS波群出现 ②P-R间期≥0.21s(老年人>0.22s)。
2.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①P波规律出现。②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恢复到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漏搏。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③房室传导比例3:2 、4:3 、5:4等。 3.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①P波规律性出现②P-R间期固定(除了漏搏),QRS波群成比例的脱漏,形态一般正常或宽大畸形。③房室传导比例2:1、3:2 、4:3等。
4.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①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规律。②心房率>心室率,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频率。③QRS波的形态正常或畸形。 十三. 束支传导阻滞 1. 左束支传导阻滞
①RV5顿挫、M型波,Ⅰ导与V5一样,其后常无S波。②V1、V2 S波增宽顿挫。③QRS波的时间≥0.12秒,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的时间<0.12秒,为不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 右束支传导阻滞
①RV1顿挫、M型波,Ⅲ、avR有时常见M波,其后常无S波。②V5、V6S波增宽顿挫。③QRS波时间≥0.12秒,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如QRS波<0.12秒,为 3.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①心电轴左偏>-45度以上。(有学者认为达-30度~以上加典型图形似可诊断)
②Ⅰ、avL导联呈qR型但q波不超过0.02s,R波较高,RaVL>RⅠ、通常Ⅰ导联无S波。ⅡⅢ、aVF导联呈rS型,S波较深,SⅢ>SⅡ。
③QRS时间正常或稍延长,多在0.10~0.11s。aVL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45ms。胸前导联QRS波群无明显改变。 4. 左后分支阻滞
①心电轴右偏>+90度以上。
②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q波<0.02s。呈SⅠQⅢ型特点。 ③QRS不增宽或轻度增宽,时限<0.12s。
④Ⅱ、Ⅲ导联的R波相对较高,RⅢ>RⅡ。
⑤心前导联QRS波无明显改变,V1导联可呈QS型,V2导联可呈rS型。 十四. 预激症候群
1. P-R间期缩短小于0.12秒 2. R波的起始部有△波。 十五. 左心房肥大:
1. Ⅰ、Ⅱ、avL、P波>0.11秒。 2. PV1双向倒置,部分较宽大。
3. V3、V5呈双峰P波,双峰间距大于0.04秒(二尖瓣型P波)。 十六 .右心房肥大:
1. Ⅱ、Ⅲ、avF P波>0.25mv。 2. PV1高尖或双向,(肺型P波)。
3. 若电压<0.25mv,但和同导联R波同样高,提示右房肥大。 十七. 左心室肥大
1. 心电轴左偏:>-15~-30度 2. 反映左室的电压增高:
(1) RV5 RV6>2.5 mv RV5+SV1>4.0 mv(男) (2) RV5 RV6>2.0 mv RV5+SV1>3.5 mv(女) (3) RⅠ>1.5mv (4) RⅠ+SⅢ>2.5mv (5) RavL>1.2mv (6) RavF>2.0mv
3. QRS波增宽>0.10秒 VATV5>0.05秒(女0.045秒) 注:VAT代表室壁激动时间
4. ST-T改变 以R波为主的导联,ST下移大于0.05mv。 十八. 右心室肥大 1. 电轴右偏:>110度 2. 反映右心室的电压增高:
(1) RV1>1.0mv (2) RV1+S V5>1.2mv (3) R avR>0.5mv (R>Q) (4) V1 R/S>1 V5 R/S<1 3. VATV1>0.03秒
4. QRS波形改变 V1呈qR,显著顺钟向转位。
5. ST-T改变 ST V1 ,AVR 下移大于0.05mv,STV5上抬,T波直立。 十九. 心电轴
0~90度为正常 +30~+90无偏移
0~30轻度左偏 0~-30中度左偏 -30~-90显著左偏
+90~+120轻度右偏 +120~+-180显著右偏 +-180~-90(或+270)重度右偏 二十. 过早复极综合征
1. R波降支与ST段连接部出现J点或J波。
2.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升高0.1~0.6mV,升高的ST段弓背向下 。 3. ST段抬高的导联,T波呈对称性增高ST段与T波升支融合。 4. 胸前导联R波升高S波变小或消失。上述改变多见于V3~V5导联。
5. T波可出现倒置常在ST段升高的V3~V5导联。其特点:倒置T波两支不对称,有周期性变化有时变浅或直立口服氯化钾或普萘洛尔后方可变为正性 T波但ERS的特征ST段并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