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

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

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他经受了时间的检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

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理想: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 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 第二, 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第三, 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

第四, 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首先这是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时间和空间及时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线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时间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时间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时间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把握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的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即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质:一事无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量变:实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实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作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性:包括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内在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有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户还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净值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要是;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首先,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他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形势绝对的(未完待续)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正确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系。 掌握事物度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注意决定之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相混淆和颠倒,如果倒因为果,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

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此关系的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是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准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的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职责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的的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不表现按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掌握此关系的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质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形式相互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掌握此关系的意义在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这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着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场不变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掌握此关系原理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上访的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bwn2111hb7s7tu43p391qw0b8cvba00t5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