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I、历史纲要导引
1.通过学习冷战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表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2.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的发展,认识这一时期多极力量成长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3.认识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II、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 立德树人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重点难点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准线,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形成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高科技推动是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思维导图
知识体系
3
知识点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干预的增加 (1)原因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3)效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4)调整 ①原因:20世纪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深化拓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
是短期贷款,是一个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是一个发展机构。 知识点二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1)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 .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轻巧识记] 三次科技革命
知识点三 社会结构的的新变化 1.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深化拓展] 三种阶层的划分 (1)“白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2)“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3)“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知识点四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 .“福利国家” (1)含义: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作用:“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社会福利毕竟由国家财政负担。 (3)调整 ①20世纪70 年代: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②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社会运动 (1)黑人民权运动 ①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②目的: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③成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2) 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②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③成果: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在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易误提醒] 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知识体系 疑难解析
福利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 能或懒惰,而是由于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国家理应采取积 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 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 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了“滞胀危机”,这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由此引发了福利国家的危机。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视野拓展
影响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国内外因素
在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二战期间,大批黑人走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但是在战争胜利后仍然得不到平等权利。当时约占全国总人口11%的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952年黑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一半,失业人数却是白人的两倍。许多地方黑人仍然被剥夺选举权。南部12个州在交通、公共场所、学校教育等方面实行种族隔离。种族主义组织的私刑及其他恐怖活动,使黑人连起码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但当美国黑人放眼世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特别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在美国黑人中引起了广泛反应。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 国黑人日益觉醒并把运动推向高潮。
-----吴于崖、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