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
了什么?
板书设计 谁轻谁重 干预物体的重量 掂量物体的重量 称量物体的重量 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ー。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5.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一木块和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4.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那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東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斑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ー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
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方“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望料块和乒兵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兵乓球和木块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乒乓球 木块 螺母 橡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