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等压线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影响1月份等压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海陆分布
2. 甲地7月份和1月份气压差最大可达 A. 8
B. 10
C. 13
3. 与7月份相比,达尔文地区1月份 ( ) A. 气温低
B. 降水多
C. 对流弱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D. 纬度
D. 14
D. 气压值大
据图可知,澳大利亚1月份等压线的走向近似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因此可判断影响其走向的主导因素是纬度。故选D。 【2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图等值距为2百帕,甲区域7月份等压线呈闭合状且越往里气压越高,可判断其7月气压在1022-1024百帕之间,1月的气压在1010-1012百帕之间,因此其气压差范围在10-14百帕之间,最大差值应接近14但不能等于14百帕。故选C。 3题详解】
据图气压值数值可判断,达尔文7月气压值高于1月气压值,D错误;达尔文在南半球,1月为夏季,7月为冬季,气温1月份高,对流强,AC 错误;1月份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后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达尔文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因此1月份降水多,B正确。故选B。
【的据此完成下题。
4. 我国“婚姻贫困”原因不包括 ( ) A. 生育率较低
B.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D. “养儿防老”思想
C. 年龄结构失衡
5. 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 ) A.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 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 严控城市人口增长
D. 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答案】4. C 5. B 【解析】
“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
现象。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
【4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以及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说明还有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C符合题意,故选C。 5题详解】
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B正确;促进城市化发展,C错误;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故选B。
【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0m等深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深圳湾 A. 水深加大
B. 水质变差
深圳湾地处深圳特区的西南面,属于慢淤积的浅水海湾,潮流(潮汐引起的水流)动力是维持深圳湾
水深的主要动力,而维持这种动力的主要因素是深圳湾海水容量。下图为1970年-1999年深圳湾海岸线变
C. 水量增大 D. 面积缩小
7. 导致深圳湾0m等深线位置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
A. 深圳湾潮流动力减弱 C. 深圳湾沿海工程建设
8. 减缓深圳湾海岸线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 控制填海造陆规模 C. 改善海湾环境质量 【答案】6. D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B. 深圳河泥沙量增多 D. 深圳湾水污染严重
B. 修复滨海红树林生态环境 D. 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
0m等深线即为海平面,据图可知,其位置从1970年至1999年整体是向深圳湾推进,说明深圳湾的面积不断缩小。故选D。 7题详解】
据题干知位置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AB属于自然因素,AB排除;深圳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快,深圳湾沿海工程建设以及填海造陆等人为因素导致其面积萎缩,C正确,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
调水线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据上题分析可知,其海岸线的变化主要是沿海工程建设和填海造陆导致,因此减缓其海岸线变化的主要措施应控制填海造陆的速度和规模。故选A。
2017年末,一个超级调水方案“红旗河”调水工程选入大众的视野,它从雅鲁藏布江开始取水,计划
让水沿青藏高原边缘进入新疆,以保障调水的低成本运行和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下图中虚线为红旗河
9. 修建红旗河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善长江航运 C. 改善西北水环境
B. 减少黄河断流 D. 解决灌溉用水不足
10. “红旗河”调水工程让水绕青减高原边缘进入新疆而不是直接横穿的原因是 A. 经过人口稠密地区 C. 利用地势落差加大发电量 11. “红旗河”工程对沿线的影响有 A. 沿线形成众多冲积扇 C. 增加沿线蒸发量
【答案】9. C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中“红旗河”调水线路可知,其主要是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的水调入我国西北地区,而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缺水,因此修建红旗河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西北地区的水环境。故选C。 【10题详解】
B. 降低沿线地下水水位 D. 补充淡水缓解盐渍化 B. 减少跨越河流次数 D. 便于利用地形让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