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
1.1 申请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新型配合饲料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市汉滨区阳晨生物饲料科技 建设地点:市汉滨区建民镇(工业园区)
开发容及建设规模:本项目引进汉河生物技术新型配合饲料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及应用,计划投资6142万元,建设年产20万吨新型配合饲料生产线及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69500万元。 1.1.2项目背景
我国的饲料工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饲料工业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随着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一些国营畜牧场参照国外颁布的动物营养需要,生产加工所需的混合饲料。但我国的饲料工业真正起步于70年代。70年代初,我国外贸部门投资引进设备,先后在米厂、虹桥和桃浦等地兴建了3个颗粒饲料生产车间,加工生产槐树叶粉颗粒饲料。1974年虹桥饲料车间生产的“大象牌”颗粒饲料曾远销日本、
新加坡等国。1976年,北京市自行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年产2万吨的南苑配合饲料厂。自70年代末始,我国在从匈牙利、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引进粉状、颗粒状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的同时,开始积极的研制工作,并展开了一系列的饲料科学研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院所。198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标志着我国饲料工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序列,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大发展。1989年国务院在《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把饲料工业列为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我国饲料工业起步很晚,比经济发达国家晚了70多年。但是发展很快,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后,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合饲料工业及饲料科研、教育、培训、监督、检测、信息等在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全国1979年底前建成并投产的年单班产量在2000吨以上的饲料厂仅40余座,年产配(混)合饲料39万吨。1986年,我国的饲料加工企业达14000多个,其中年产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60个,全年生产配(混)合饲料1800万吨。1991年,全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9154个,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有685个,全年饲料产品总产量已达3590万吨。而到1998年,我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
业1.24万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792家,全国饲料加工产品的总产量达到6500万吨。
2、畜牧业是省 “十一五”规划中市重点发展的产业 畜牧产业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省将大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建成西部畜牧业强省。2006年市开始实施“月河流域农业科技示园”,提出了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绿色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的战略构想,其目的就是将建设成为我省的绿色商品猪生产基地。
根据省的实地情况,确定了 “南猪、北羊、关中牛” 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未来5年,畜牧业将在增加总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确保畜产品安全,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吸引社会各方面资本,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产业效益;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解决良种供应不足的问题;强化动物疫病防治,确保畜产品安全;坚持立草为业,加大饲料资源开发等。计划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制定市的“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积极发
展优势绿色养殖业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优选适生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狠抓产业强乡(镇)、专业村和产业大户,重点建设“六大”绿色畜牧产业生产基地,年稳定出栏猪400万头、羊200万只。
3、畜牧业是市的优势产业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要求把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采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使更多的农产品加工转化、增产、增效、增加农民受益较高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优先发展,实现“开发一项产品,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目的。市自90年代开始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多种经营的重头戏来抓。目前已发展我市规模大的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对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具有生产绿色畜产品的环境条件
市地处秦巴山区,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3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院先后多次对汉滨区月河流域及周边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完全符合生产“AA”级绿色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具有生产绿色畜产品的良好条件。2004年该区域已获得省绿色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认
定。
5、市把畜牧业作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常效机制来抓 200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来,全市畜牧业持续发展,畜牧业产值(不变价)从 “九五”末的5.3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7.3亿元,年均增长8.5%,肉类产量从8.8万吨增长到12.4万吨,年均增长8.9%。一大批专业养殖户、专业村相继涌现,全市养殖家畜30头以上达7843户,养殖家禽100只以上的达410户。2005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立以畜牧业为重点的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坚定不移地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在畜牧业的发展上。
1.1.3 项目开发容及创新点
1、开发容
(1)引进汉河生物技术新型配合饲料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及应用。
(2)购置新型配合饲料生产先进设备2套,设计年产新型配合饲料20万吨的生产装置。
(3)建设饲料原料库房5000平方米。 (4)建设饲料成品库房2000平方米。 (5)建设饲料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
(6)建设办公用房1500平方米及生产辅助设施。 2、技术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