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与一元
一次不等式》教案设计二
复习巩固解下列不等式: ①5x+54<x-1②2(1一3x)3x+20 ③2(一3+x)<3(x+2) ④(x+5)3(x-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2024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24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24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1、2024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x表示2024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24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24年共有多少天?与x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第1页/共4页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 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 (1)2(x+1)大于或等于1;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第2页/共4页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4x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