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1、 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
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
? 1.高利贷残酷剥削。
?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 3. 流氓地痞的欺凌。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 4.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是决定性的因素。桃杌元代贪官污吏的代表,他把告状的都视为“衣食父母”,肆意敲诈勒索;他把“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作为审案的信条。就是桃杌一类的昏官主宰着人民的生死命运,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致使冤狱遍布。
- 1 -
二、爱情婚姻剧——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斗争,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机智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三、历史剧——歌颂历史英雄 《单刀会》、《双赴梦》、《哭存孝》
3、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王西厢》与《董西厢》 (1)元稹《莺莺传》
①主题:“始乱之,终弃之”,歌颂张生“善补过”。着力宣传男尊女卑和女人是祸水的滥调,维护封建道德。
②客观上塑造了莺莺美丽、多情、善良的少女形象,通过她追求幸福爱情而最终被抛弃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
(2)诗词咏唱
①《莺莺传》的故事,投合了不少封建文人墨客的口味。他们写诗填词咏唱其事,并把它带到歌楼酒馆,崔、张爱情故事便广泛流传开来。
②到宋代秦观和毛滂都曾把崔、张爱情故事写成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改写成鼓子词《商调·蝶恋花》。赵作对张生“弃掷前欢”表示了不满。
(3)宋金戏曲
①南宋官本杂剧《莺莺六么》的名目;②金院本有《红娘子》的名目;③南戏有《张珙西厢记》。
(4)《董西厢》
①最为著名、保存完整的是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王西厢》。
②《董西厢》对崔、张爱情故事进行了前面的再创作,把它扩展为5万字的一部规模宏伟的讲唱文学巨著。它增加了许多情节,对人物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它改变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故事格局,把它写成莺莺和张生共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赋予了它反封建的主题。
诸宫调中的故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戏剧性,很适宜用戏剧形式来表演。
③《西厢记诸宫调》仍粗糙。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人物形象也时有暧昧之处,如张生忽而因为得不到莺莺痛苦得要自杀,但在见到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时,忽然又觉得自己同他“争一妇人,似涉非礼”,这一类情节对故事的爱情主题造成一定的破坏。
(5)《王西厢》
王实甫以《董西厢》为基础,又进行了再创造,写成五本二十一折的大型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
《王西厢》继承《董西厢》优秀艺术传统,但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曲白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正面提出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 更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在关键地方作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缺陷。
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 另一方面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
- 2 -
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变得更加激烈。 这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董》直接孕育《王》,而《王》青出于蓝,思想、艺术高于《董》。两部作品是西厢故事的双璧。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艺术特点:
1.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
2.情景交融。 暮秋黄昏,用凄清悲凉的秋景来表现和烘托渲染离愁,有情景交融之妙。有时寓情于景,如(端正好);有时情中设景,如(滚绣球);有时是以景托情,如(一煞)。情景交融,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修辞手法多样,语言优美雅致。
典故、对偶,排比、叠字,以及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是曲词语言既优美雅致,又通俗浅近,富有表现力且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4、元末明初(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5、诗文散曲:睢景臣《高祖还乡》、刘时中《上高监司》,钟嗣成《录鬼簿》 6、元代中期“诗文四大家”(盛世之音)
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明代: 1、诗文:
2、前期台阁诗文:杨士奇“台阁体”、李东阳“茶陵派” 3、中期复古诗文:
4、“前七子”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使“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但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