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服务流计量的一种新分析框架…基
于居民消费支出角度的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在综述国内外人力资本计量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力资本计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采用劳动报酬法,利用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数据,研究了居民纯体力劳动的收入,并进而计量了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本服务流的数量。作者将中国人力资本的计量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部分,其中,城市人力资本采用工资性收入的数据扣除纯体力劳动的收入获得,而农村的人力资本利用工资性收入加上经营收入,然后扣除物质资本和纯体力劳动的收入获得,最后,加总两个区域的人力资本服务流就得到总的人力资本服务流。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流,居民消费支出,劳动报酬法
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的威廉·配第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对人的价值进行研究的学者。配第(pedi,1667)在国家实力的比较研究中,采用“生产成本法”,以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W.法尔(1853)首次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对人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法尔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财产、收入和税收,他更重视人的收入能力,采用的是一种现值收入。
L杜布林和A.J.洛特卡(1930)等人对法尔的现值收入法做了发展,认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投资的产物,在在人的生命周期内,每年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这样就形成了若干年的收入流量,把总的收入流量(收入能力)计算成现值,就是人力资本的价值。舒尔茨(1969)用受教育年限来计算人力资本。把在校天数152天视为一年,用“等
量的在校年”调整初等教育的在校时间。这种方法虽然简明可行,但对不同的学历层次没有考虑,也就不能准确测算人力资本量与质的差别。A?麦迪森把初等教育年限数每年给予1的权,中等教育权数为1.4,高等教育权数为2,经过调整,他计算出了1820~1992年6个国家的15~64岁年龄组的每人受教育年数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李建民、王金营(1999)人才与非技术劳动的分解法,研究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王金营(1999)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改革开放后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樊刚(2000)也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来计量人力资本,并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
穆力干和萨拉伊马丁(1995)提出了超越对数总量指数法,对教育年限法进行改进。他们用构建超越对数函数和回归方法选出一种最优的指数比较方法,并且认为这个理想的最优指数体系的评价标准就是预期误差作用最小。随后穆力干和萨拉伊马丁又使用了历时的和跨部门的迪维西亚指数方法对此进行改进。最后,他们确定GTS( Geographical Traveling Salesman)方法作为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案,并以1980年加里福利亚的人力资本水平作为人力资本比较单位。 二、人力资本计量的基本思路:劳动报酬法
从现有的对劳动报酬法计算人力资本的批评来看,主要是认为中国的劳动者在工作中提供的人力资本并不一定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实质是基于认为中国人力资本配置制度不合理而产生的一种批评,但本文认为这种批评是缺乏说服力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
假设基础上的,理性的经济人有一种能力,处理失衡的能力。在经济中,计量模型中使用的变量的数据应该是实际投入到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这也是为何在计量劳动力要素要扣除失业人口,计量物质资本要考虑折旧和资本闲置的原因。同样,在包涵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也应该是投入到经济中的实际人力资本投入量,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服务流。这样,理想状态的人力资本存量(经济中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总量)和实际投入到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服务量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浪费率),在不同的经济中这个差别可能非常巨大。经济中给予人力资本的报酬不是对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回报,而是劳动者使用的人力资本的回报,或者说是对人力资本服务流的回报。
决策时,理性经济人做出效用最大化决策。由于处理失衡的能力的存在,个人总会选择与报酬相一致的努力程度。如果个人的收益太低,个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谋求收入的增长,二是选择自己的努力程度。当收入增长的目标由于制度等因素而无法实现的时候,个人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使工作中的报酬和努力一致。这样,即使在无法选择退出的情况下,个人也可以选择努力程度(人力资本的使用程度)来处理可能存在的失衡。在现实的生活中,现有的制度安排越来越能够激励人力资本的使用,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一部分群体(如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已经能够使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得到充分的使用,因此,劳动报酬计量人力资本会使人力资本的服务与收入不相等的的批评使站不住脚的,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存在,经济中的人力资本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