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在教育中的运论文用的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心理在教育中的运论文用的

高职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了解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熟悉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和心理效应。文章指出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应阶段。审美心理效应主要表现为审美共鸣、审美通感和审美移情等。教师可借助思维共振的训练、“召唤结构”的创设、自然事物情状的揣摩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审美心理效应。

审美教育是在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借助于语言、艺术品等媒介,依靠形象力量,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以美的形式和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形成对事物的一种鉴赏、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高职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独特性。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进入青春期后,高职学生完善自我,寻求自我价值的意识日渐增强,有辨别美丑、区分善恶、判断真假的内在渴望,对审美需要的认识更为明确,也更加深刻,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对审美活动的批评意识日趋完善,并由主观向客观转化。在审美能力方面,高职学生的个体感知觉发展正处于一生中最为发达的阶段,审美态度逐步确立、形式构造能力比较发

达、艺术理解能力不断深化。感知觉的敏锐性增强,内心体验的日益丰富,情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随之大大加强并趋于精细,因而有着极强的情感投射能力(移情能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情节往往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是,情感的闭锁性特征与思维中对逻辑性过程的偏爱及高职教育某些弊病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审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因此,尽管高职学生的审美需要迅速发展,但他们的审美能力却没有因此自动地提高起来。这就构成了推动学生审美发展的基本因素,即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这种潜在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审美能力不高的矛盾的特殊性,全面开发与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从而引起学生新的需要,造就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一)审美共鸣

审美共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时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形成协调一致的审美关系,审美对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使主体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涨状态。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之间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鸣”。

1.实现思维共振。所谓思维共振,指在教学艺术交流中,师生双方的思维时时合拍,达成共识,一起进入教学内容的高潮迭起中。要达到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关键靠教师去创造条件。首先,教师要理清 ___的创作思路,依据纹路,设计教路,才能创造出师生思维同鸣共振的教学境界。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实际,了解学生平时思考的问题、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态度、倾向以及思维的准备状态。注意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的合辙合拍,于关键处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心弦,从而诱发师生的思维共振。

2.创设“召唤结构”。创设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认知的“兴奋点”。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求异、求新、求变、求巧,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凝聚到教学活动上来。

比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可以先用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课,为学生渲染一个“与命运苦苦抗争”的审美氛围。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作背景音乐,把学生导人到“荒凉、萧瑟又有生气的”的地坛

狭义地说,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动就是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这一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作品内容形式、种类体裁的影响,使主体的欣赏过程呈现纷繁多样的状

态。大量对各心理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显示,语文审美教育的心理活动大体要经历初始阶段(准备阶段),高潮阶段(实现阶段,或发展阶段),心理效应阶段(效果延续阶段)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逻辑上互为因果关系。概括说来,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是这样组成的:

1.初始阶段。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是情感上的某种期望。注意和期望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

2.高潮阶段。此阶段分两个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悦;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

3.心理效应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是审美活动的“超越”和“升华”。

为了更清楚地总结这一过程,特用下图表示出来。情境中,通过对地坛沧桑变化的景物描写的品读和再现,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初步感受到作品中深沉却又不低沉,悲怆但又不悲伤的情感基调。之后让学生明白,史铁生的文章表面看来颓废、消极,实际深藏着对人生命、生活的强烈留恋和执著。史铁生从蜂儿的飞舞、蚂蚁的疾

行、瓢虫的飞升、露水在草叶上的滚动,忽然感悟到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短短的几个字,展示了 ___与命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领悟到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其中所表露出人的期望、坚韧、意志和思索等优秀品质,正是我们要理解和把握的重点:珍爱生活,珍视生命。诚然,“召唤结构”的创设,对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体味 ___的感情,无疑都有巨大的作用。

(二)审美通感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作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对此,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一“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诸如此类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语言,显示出了不同于一般感知逻辑关系的新奇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又都合乎于审美规律,闪烁着审美创造的光彩。通

心理在教育中的运论文用的

心理在教育中的运论文用的高职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了解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熟悉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和心理效应。文章指出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应阶段。审美心理效应主要表现为审美共鸣、审美通感和审美移情等。教师可借助思维共振的训练、“召唤结构”的创设、自然事物情状的揣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b7ra15m9s6i8ss1c8w102tjb2ixwe014m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