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6.1米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⑴沿支护结构顶部即压顶板每隔15米设一位移观测点。 ⑵对周边道路每隔15m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 2.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证周围道路、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时跟踪掌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为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提供测动态资料,以指导基坑的安全开挖及地下室施工的安全。

3.监测的步骤

⑴在监测点设置相应标志,并请挖土单位注意在挖土过程中加以保护。

⑵水平位移、沉降、地下水位拟每二天观测一次,当开挖速度加快或开挖至设计深度时,加密观测间隔,必要时每天进行一次。量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至地下室侧壁回填。

4.监测控制要求

周围道路及建筑物沉降速度不超过8-10mm/d,累计沉降量≤60-80mm。

5.施测技术要求 (1)水平位移基准网

在基坑围护结构边沿设置工作基点P(测站点),在基坑开挖土方前,观测A、B、C(两个夹角和三个边长),求得P点的本期坐标;往后的每次观测均需求得P点的本期坐标。

(2)垂直位移基准网

采用独立高程网,按一级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对3个水准基点BM1、BM2、BM3的高程联测,求得每个点的高程最可靠值。

(3)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小角法观测。水平位移值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d=α/ρ?D

d—水平位移

?—两次观测其水平角差值(\)

?—常数,其值为206265

D—从测站点到观测点的距离 水平角观测限差如下: 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6\; 半测回归零差8\; 一测回内2C互差13\;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8 \。

距离采用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D))监测,按二级电磁波测距精度施测。

(4)测斜

用测斜仪测量支护结构(土体)的深部侧向变形。测量时首先将测头导轮卡置在预埋测斜导管的导槽内,轻轻将测头放入测斜导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至孔底,记下深度标志。当触及井底时,应避

免激烈的冲击,测头在孔底停置5min,以便在孔内温度下稳定。

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做为测读起点,每0.5米测读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测头至导管顶端为止,每次测读时都应将电缆对准标志并拉紧,以防读数不稳。

将测头掉转180°重新放入测斜导管中,将其滑至孔底,重复上述操作在相同的深度标志测读,以保证测量精度,导轮在正反向导槽的读数将抵消或减少传感器的偏值和轴对准所造成的误差。

(5)地下水位观测

用水位计量测地下水埋深hi,与基坑开挖前地下水的初始埋深h0比较,hi- h0即为地下水位下降值,精度为±5mm。

(6)沉降观测

按一级沉降观测的要求进行,高程观测仪器为DS05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为铟钢尺。并要求视距长≤30m,前后视距差≤0.7m,前后视距累计差≤1m,视线高度≥0.3m,基辅尺分划读数较差≤0.3mm,基辅尺分划高程较差≤0.5mm。水准路线环线闭合差≤±0.3n mm(n代表测站数)。

(7)支护结构顶沉降观测

按二级沉降观测的要求进行,高程观测仪器为DS05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为铟钢尺。并要求视距长≤50m,前后视距差≤2m,前后视距累计差≤3m,视线高度≥0.2m,基辅尺分划读数较差≤0.5mm,基辅尺分划高程较差≤0.7mm。水准路线环线闭合差≤±1.0n mm(n代表测站数)。

6.观测频率

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稳定初始值,且不应少于2次; 从基坑土方开挖期间,每1~3天观测1次,稳定后每5~7天观测1次。

当大暴雨、结构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

监测工作以仪器测量为主,并与日常逻视工作相结合,施工期间,做好现场监测点的保护工作,每次监测前,对所使用的控制点进行校核,发现有位移,要按布网时的测量精度灰复。

施工中要及时观测和反馈信息,定期分析监测报告,及时发现报告存在问题,监测报告每周报送业主和监理,

由于工地现场施工情况变化,具体测量时间、测量次数将根据施工场地条件、现场工程进度、测量反馈信息和工地会议纪要相应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各监理报告,并书面报告业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十、基坑开挖常遇问题及防治处理方法

序名称、现象 号 产生原因 处理方法 1 挖方边坡塌方 根据不同土层土质和开挖1、 基坑开挖较深,放坡不够; 深度,确定适当的挖方坡度,或2、 在有地表滞水、地下水位作用的土设支护;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层开挖基坑,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使土层湿化,粘聚力降低,在土层作用用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低至基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坑以下0.5米;避免在靠近坡顶3、 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车辆等外力振弃土、堆载和行驶挖土机械及车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辆;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分层依次进行,避免先挖坡脚造4、 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成边坡失稳 造成塌方; 治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理,作临时性支护等措施。 场地内填土应认真分层回填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避免松填;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及排水沟; 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采用机械挖土,预留0.2~0.3米厚土层,采用人工修破;对松软土层避免各种外界机械车辆等的振动,采取适当保护1、 场地平整填土未分层回填夯实,土的密实度很差,遇水产生不均匀下沉; 2、 场地积水 2、 场地四周未作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方向排水坡; 3、 测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 1、 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3、 边坡超挖 2、 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 测量放线错误; 措施;加强测量复测,进行严格定位。 处理方法:局部超挖,可用三七灰土夯补或浆砌块石填补;与原土坡接触部位应做成台阶接槎,防止滑动;超挖范围较大,应适当改动坡顶线。 开挖基坑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泵连续1、 开挖基坑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排走或自流入较低洼处排走,使面水流入基坑; 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基坑(槽)4、 2、 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米。 泡水 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处理方法:已被水浸泡扰动3、 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 1、 围护墙强度、刚度不够产生变形、移位,使防水帷幕破裂而引起渗漏水; 2、 地下水位未降到开挖基坑底以下0.5米,使地下水从围护墙渗漏; 围护墙渗5、 3、 围护墙止水帷幕接缝处未咬合或止水或漏水 水桩径过小,存在间隙,或围护墙后未设截水帷幕,而造成渗漏水; 4、 围护墙后水管漏水或上层滞水渗漏; 对渗水量较小,可在坑底设沟排水;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沙带出,可采用引流-修补方法;对渗、漏量很大的情况,可在围护墙背面开挖至漏水位置下0.5米~1.0米,在围护墙后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或在墙后采用压密注浆或高压喷射注浆方法处理。 对重力式支护结构采取减小坑边堆载,防止动荷载作用于1、 围护墙或支撑系统截面偏小,前度、围护墙或坑边区域;加块垫层与刚度不够,在土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 底板浇筑速度,以减少基坑敞开2、 围护墙构造上不完善,桩间未形成时间,并对支护起支撑作用;出整体共同工作; 现裂缝应将裂缝用水泥砂浆或3、 围护墙嵌固深度不够,在土压力作混凝土灌满封闭;在围护墙背面围护墙倾用下产生移位; 6、 卸荷或加设支撑; 斜、位移 4、 基底存在软弱土层,或墙背面存在对悬臂式支护结构,一般可粉细砂层,墙背坑底产生流砂使围护墙采取加设支撑或拉锚,可墙背卸位移; 土,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 5、 施工程序错误,未按挖一层土,按对支撑式支撑结构,采取注装一层支护、支撑、土层锚杆的程序进浆或高压喷射注浆进行坑底加行,使墙体刚度不够产生倾斜、位移。 固,提高被动区抗力;及时浇筑和加厚垫层,使形成可靠支撑。 7、 流砂及管1、 基坑存在粉细砂层,当开挖低于地下坑内出现流砂现象时,应增涌 水位0.5米以下采取排降水时,坑底下加坑内排降水措施,将地下水位

-6.1米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图文

⑴沿支护结构顶部即压顶板每隔15米设一位移观测点。⑵对周边道路每隔15m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2.监测的目的和任务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证周围道路、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时跟踪掌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为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提供测动态资料,以指导基坑的安全开挖及地下室施工的安全。3.监测的步骤⑴在监测点设置相应标志,并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ax9o0t3w39pugm7qnnb9acj39qq6000eh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