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张晋石,20世纪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概述,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3(4),页码
土地整理
土地整合耕作
农村土地由于土地政策,继承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较为分散且不集中,不利于适应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荷兰两次颁布《土地整理法》,改善土地的分布状况,使其相对集中,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美丽乡村景色的破坏。1985年颁布的《土地开发法》将主流态度转向景观相关的生态问题,使得社会利益多元化。二战后荷兰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理念从农业到自然与历史的保护,休闲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主
要表现为几个特点:注重功能性,空间与时间的可读性,生态性
(水管理基础设施) (生态农院)
叶敏,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比较,重庆社会科学,2014(6),页码
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包括并进模式,扶植模式,复制模式和吞噬模式。 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具有协调性和矛盾性。城镇化与农村化只有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才能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工业时代对土地的侵蚀和占领,农村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除此之外城镇的快速发展,扩大城镇与农村的差距,会造成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分配不均。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缺的特性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决定了对农村发展的必要性。 资源竞争与分配的协调
地方政府加深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化的认识。现阶段地方政府大多“重城镇化,轻新农村建设” 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深刻,发展方式与城镇化相似。另一现象为城镇化悲观论,认为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出现环境,生态,发展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而一味推崇新农村发展。城镇与农村有各自的特色,新农村与城镇化发展应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不可混为一谈,只有协调城镇与新农村的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中央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农民额积极性,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发展
任飞,法国农村社会转型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11),页码
19世纪中叶后法国传统农业和农村得到改造,完善了交通运输业,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以及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
朴春兰,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5(12),页码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得韩国经济突飞猛进,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推行“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国是山地国家,耕地少,资源匮乏,但劳动力充足,且“一五计划”实施后城乡差距悬殊,与中国农村情况相似。韩国新农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基础建设阶段侧重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运动的开展,韩国在扩散阶段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扩展至各个领域。在充实和提高阶段韩国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特色农业,农产品,农牧业的发展。
廖蓉,杜官印,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9),页码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之一,荷兰土地整理开始时就将土地整理与水资源管理等活动紧密相连。在乡村改造中力求避免目标单一带来的乡村景观破坏,将土地景观规划
作为土地整理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加注重有效并多重利用土地,荷兰土地整理的成功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有效机构分工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
刘翠翠,农村群众文化之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科技展望,2015(5),
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农村乡风文明化程度,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进行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组织多样群众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据考证,韩国新村运动实质上借鉴了日本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日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远远早于韩国,日本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持极为重要。1956年至1962年日本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补贴总额达480亿日元。日本工业反哺农业程度高重视法制化和提高农村教育普及率,农村经济组织水平高。政策,资金,科技是确保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三大保障,日本重视三大要素使得其顺利完成农业国像工业国的转变。
王秀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居民旅游开发的文化继承与保护,现代经济信息,2014(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当前以旅游开发为方向的农村现状: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生态环境破坏,保护原有环境难度大,法律法规不完善(违法乱建,违规拆迁,拆旧盖新)。
于敏捷,新农村建设下两种投资方式的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 自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后,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进入高潮。农村相对于城市所缺乏的第一要素就是资金,农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投资的促进。拉格纳.纳克斯(Ragnar Narkse,1953)提出“产生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1P445-466 罗丹(Paul.N.Rosenstein-Rodan)主张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投资的推动。东莞和温州经济的发展是投资推动的典例,东莞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港澳投资,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促进新农村建设。
桂金赛,霍凤团,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比较,经济视角2011(1),
1
Evis Sinan,Klaus E,Meyer.Spilllover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FDI:the case of Eston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