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特区名称 知识点总结 识记要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选择这几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1)靠近国际市场。(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3)交通便利。(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5)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这样,沿海经济开放带形成了: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沿海经济开放区(面)。 “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实行对外开放,既是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明确沿海经济开放带的形成。理解“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3.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开发浦东新区的目的: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相继开放沿长江各港口城市、沿陆地边境13个城市,以及一批内陆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 这样,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明确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回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过程,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小组展开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完成形成的特点。 这几个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对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从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范围)不仅对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开放。所以说是全方位的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