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网络教学培训的收获以及视频录播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不啻今年春季,实则近几年来,“网络教学”、“线上线下混合”等教育领域的理念革新与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希望不负潮头,另一方面也倍感挑战和压力。在系统学习了信息化网络教学培训的课程之后,促使我开始反思2020年初,面对被迫面对线上教学的实践经历,尽管过程疲惫,但居然小有收获,也颇多感悟。大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程视频的制作。今年春季,为了完成线上教学的任务,系统制作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视频。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录课不易——为了保证视频的流畅,在教学内容反复斟酌的基础上,语言表达方面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与此同时,最大的收获也在于此——经过一个春季的努力,已经系统形成了一门课程的讲解视频,也学会了录制、剪辑等制作技巧。
其二:课程视频的播放。对于人文类课程而言,选择视频录播课的授课方式是有些“吃亏”的,问题集中体现于失去了课堂的时空立体感和同步性——只能呈现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其中需要“意会”的部分基本无法呈现。学生观看学习之后的反馈也是如此,感受不到教师的情绪变化。不过学生亦指出,视频录播课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帮
助的,因为可以针对自身的掌握情况选择对某一具体课程反复观看,直至理解。
其三:授课过程的体会。利用“学习通”平台收作业和发起讨论以及组织线上小测验都很方便,而且客观题会自动阅卷,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自己的答题情况。学生非常喜欢线上测验、即时反馈的形式,这样一来方便他/她们随时掌握自己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和平时成绩的累加情况。讨论版也非常方便掌握学生聚焦的问题和普遍的认知水平。
其四:学习情况反馈。不可回避的在于,视频录播课程同既往线下课堂授课相比,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时空错置。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远离舒适区去探索和了解乃至掌握未知的过程,其中学习者个人的自律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课堂授课,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共处于相同的时空,来自环境的约束对于学习者而言是一种规范。而录播视频课则不同,理论上应该上课时间学习的视频,其播放时间是在休息时间,当然这与学生的作息相关,而且出现期末集中突击播放的情况,势必对学生系统学习和吸收知识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几点,既梳理了春季教学实践中的巨大收获,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通过系统学习此次培训课程,我感觉打开了思路和视野,上述问题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得到富有针对性针对性的解释和解决建议,利于今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进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