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于本体论体系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尹爱宁 张汝恩
文摘:
在进行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的建立中,我们进行了方法学研究,归纳为学科的复杂度约定与限定方法、交融与碰撞方法、本体论与诠释学关联应用的方法等。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了中医药语言系统的概念词语与语义关联的设计,给完整表达中医药学科提供了基础工具。 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是依照中医药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按照本体论设计原理,设计而研制的语言系统。其目的是为中医药学科的数字化与标准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解决相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的表达形式而有不同的概念,重要的是利用本系统,进一步提示中医药学科的完整性及概念中的相互关联性。为研制本系统我们进行了以下方法学的研究,并将此方法学进行了归纳,希望能对中医药学科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方法学研究提供思路。 1、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复杂度约定与限定的方法;
中医药学数千年来通过实践和理论思维以无数活着的整体开放复杂巨系统的人及其健康与疾病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中医药学的形成主要依据人体黑箱试错法以及多输入--多输出状态变量系统分析法。黑箱方法是现代控制论处理其内部结构不清楚但需了解其特性或状态的复杂系统时使用的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只要给该系统以外部作用并观察其对作用部位的效应,即给它输入信号然后观察其输出信号,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即可把握该系统的内部特性或状态。在完整的人体黑箱上采用试错法,有可能在个体的\诸多关系的总和\上,把握某些整体的本质(只要确有疗效,即输入与输出存在因果关系)。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系统的特征,如何进行术语规范统一化处理,是我们解决的首要问题。
1.1认识事物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复杂性是什么?它是\无法认识\和\难以处理\的代名词。简单性被认为是世界自身的基本属性,复杂性从没有被认为是世界的属性,而是现象。复杂性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主体运用简单性原则处理问题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果。 1.1.1\复杂性\是客观本质属性,还是\简单性\的复合现象;
对于复杂性的认识程度,是我们设计语言系统的语义分类的基础,中医药学科的复杂度的形成是现象还是事物属性,牵涉对中医药语言分类和认知度。如何中医药复杂性本身具备其特有属性,而不是简单性的复合,不能用语言类型的叠加来处理,否则相反。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2001DEA30039)
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是从易到难积累而形成的,学科中虽具有自然界事物属性,但也含有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与过程。这种形式与思维既有自然物质本身的特性又有认识方法的定义,因而造成了中医药词汇的双重、多种定义,形成多种、多态的语义能力。例如:阴阳、五行等,除了具有自身属性外,广义含有认识事物的所有特征与特性。中医药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对它的组成部分的了解不能对它的特性做出完全的解释。
常用度量复杂性的标度有:系统状态空间维数(原指系统内部独立运动的要素、关系、层次个数);系统随参量变化的阶数(原指阶数反映处理问题的难度)多少;演化中相互关系的次数多少。根据近年来研究的发展,系统空间状态维数此时不仅是系统内部独立运动的要素多少,而且标志系统占领状态空间的能力大小。分数维数的出现,标志着复杂性的度量有了新的尺度。复杂性标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在不同标度变换下的不变性,这是认识复杂性的重要尺度,自相似性和分维都是这种尺度的反映,也是复杂性的层次穿越性。换句话说,当我们遭遇未知事物时,可以根据以上方法测度,如果事物表现出分数维数、自相似性和混沌运动性态,就可把它归结到复杂性范围。1.1.2中医药学的唯象科学是复杂性存在论的解释;
复杂性是从简单性中生成的呢,还是始终与简单性并存的世界属性?按照演化逻辑,这世界是逐渐生成的,是从简单到复杂演化而来的,称为复杂性演化论。按照本原理,既然复杂性从简单性中生成,那么,简单性不是更为本质吗?中医药学是唯象科学,其理论是一种自洽的法则和原理系统,通过无数实践或多或少被证实从而可以用来解释(反映)人体某些整体水平的规律和本质。同一现象中,含有多层复杂机制,并非简单属性所能包括。因而,我们认为唯象科学不仅是单一认识论的高度发展所能理解的,而是需要认识论与唯心论、经验论、逻辑学等多种解读方法结合。唯象科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科学体系,它存在的事实,解释了复杂性的存在现状。提示中医药学科是一门不能认识现象的学科,还是具有本质复杂的物质属性的学科体系。 1.2复杂度的约定与限定;
面对复杂的中医药学科,如何进行解读,切入点的在哪里?复杂性可以分为二类:客观复杂性: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层次后整合的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认识复杂性:对客观复杂性的有效理解及其表达。然而,不论复杂性的定位与否,均应寻找有效的切入点。
描述事物复杂性,首先应该约定把描述限定在某一层次。离开层次谈事物的复杂性,复杂性就是一个无法度量的具有无限深度的虚假问题。如一个生命,我们是在哪一个层次讨论它的复杂性呢,是原子、分子层次,还是组织层次或整体呢?显然,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定,复杂性无法加以讨论。
第二,定义复杂性也要限定它的描述精细度,或粗粒化程度。这两个限定,都是认识论范畴意义的限定。第一个限定,不仅涉及观察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而且也涉及事物本身的结构层次问题;第二个限定,则不仅涉及观察者的认识能力,也涉及事物可认识的理论极限等问题。
有了上述规定后,我们才可以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讨论复杂性概念。对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建立的某种复杂性概念,我们可以在本体论上了解它是否真正描述了事物的复杂性及其程度,在认识论上了解它是否有效的描写了事物相对复杂性以及人们掌握此复杂性的认识程度等问题。
对复杂性和简单性关系有浓厚兴趣的盖尔曼在论及复杂系统整体与系统各层次间联系的研究时曾指出: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研究各层次上的那些定律,同时还要从上而下及由下向上地在它们之间建构阶梯。
1.3区别认识复杂性与客观复杂性,设计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
针对复杂性事物的特性,我们区别了中医药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属性,针对认识复杂性与客观复杂性的不同特点,采纳了不同的方法。1.3.1针对认识复杂性,首先采用规范性语言与通用性语言收集;
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伴随几千年文化特点与历史特征,富含中医药文化的变迁。由于地域、民族、学派的不同,对中医药学科的用语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形成了中医药学语言多重性的特点。同样的物质不同的命名,同样的命名不同的物质属性。朝代的发展,同样的属性多种迁移。由此,形成了中医药学科的认识的复杂性。 加之,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形成,是以博大、包容为语言特征,给中医药学科的语言规范命名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将涉及中医药以及相关学科的语言体系规范构架,我们先对认识复杂性做了先期处理。 首先,将中医药语言系统的认识不一致,多样性词语,用标准与规范进行筛选,将国家标准与通用工具书中规范的语言进行首选级定位,然后,解释其多种用途与语义。采用规范性语言为切入点,从易到难,逐步完善语言系统。1.3.2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语义设计中复杂性的应用;
中医药学科是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学科,传统中医药学大多数定性内容没有足够的定量分析的支持,宏观层次的认识缺少微观层次的基础,概括的理论缺少精确的阐述,因此单独采用原封不动的造成上述缺陷的传统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难以完成统一的任务。如何进行本部分的设计,我们先将中医药系统性进行了解读,分成了不同层次;由此,明确了中医药语义关联的结构与特点; 中医药学科系统性进行了多种划分:(1)层次性。按学科体系进行多层次划分,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分为列出中医药学科等级层次。按语义类型,分为五级语义类型。(2)语义功能性。按语用特性,分为三种不同功能,事、物与事物综合体。中医药学科基础用语拥有多种功能,为形象化与功能化为一体,
例如:腑腑、阴阳、五行都具有形态与功能的双重特性。(3)时间序列性。(子午流注、五运六气…)。(4)相互作用是多重性、非线性的。语义功能多样性,常有多维变化,非线性变化规律。因而,形成语义之间功能的多态性。(5)开放性。中医药学科与多学科交融,常具有系统与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开放性。(人与天地相参、因于天时…大病乃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的多学科交融与碰撞方法;
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是个繁杂庞大的系统,其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美国UMLS系统体系原理与构架。因而不可避免会传统医药学发生比较大的体系冲突。但是。二者的结合又是当前中医药信息的根本。学术交流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发学术碰撞,学术碰撞是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碰撞的学术必然衰落,碰撞活跃的学术必然兴旺,这是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500年前,西方世界就开始重视培育有利于学术碰撞的社会环境,而东方世界到今天还对此重视不够。能否扭转这种状况,是东方能否在新世纪与西方并驾齐驱的第一要素,其它都不是第一位的。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同样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强烈的继承性,凡是新的进步和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攀登的结果。C.P.Snow在他的一篇有名文章中谈到,在科学和人文学之间存在着无法沟通的隔阂。关于他提到的物理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的信息沟的确存在,但是在物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鸿沟。不仅如此,甚至在功能形态学与进化医学研究之间也严重地交流。
相互碰撞的前提是相互了解,是学科之间存在必然的交融。如何将东西方不同的体系有机的结合,既保留中医药整体特点,又维持现代医学学科分类体系,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我们在依据中医药学科体系的的框架下,利用语义与语义关联的空间,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处理,最广泛系统的集中了、运用了、概括了有关中医药学相关科学的一切词类属性,包括语态、语控、语用等多种途径的变化特点,建立了多重体系分类,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学特有的语言体系框架,同时设计了一种可共享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环境与语用关系。 2.1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交融;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之上的两种生命科学,其所以能够并存,在于它们于临床均有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二者于临床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说明二者均具有科学的内涵。中医与西医在对人体疾病的认识问题上,均注重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但若从两门科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因哲学理论注重的是认识,中医学在对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上,更倾向于整体把握,并通过两千多年的实践积累,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认知方法和调整手段;而西医学是随着西方工业的进步和发展起来的,它以解剖学和现代分析科学为基础,以物理学、化学的介入为依托,治疗和诊断疾病多从局部入手,因此更注重病变局部的分析与认知,更注重微观方面的紊乱与变化。
由此,中医学科中的术语既有与现代医学相同的词语,确有着不同的语义与语境的关联。例如:心、脏腑…;从广义上均为构成人体的器官,但从形象学角度与语用关系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医对心的认识,超出了西医对心脏的定义。 我们利用语义类型与关联的限制,完整地表达了中医与西医不同的认识,并保留了二者原有的词语属性。
总之,从思维方法上概括中西两种医学的差异,中医更强调宏观把握与辩证思维,西医更强调微观认识与逻辑思维,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医学更强调关系本体论,而西医学多注重实体本体论,因此二者对疾病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生命(现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几乎无限的多样性,在有性繁殖的种群中没有两个个体完全相同,在同一个种的两个种群、两个种、两个高级分类单位,以及任何群丛(以至于无穷)也不相同。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会见到独特性,独特性就意味着多样性。2.2 传统释义方式与数学的确定性模式;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以语词解释语词的传统释义方式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改变之必要;站在\以计算机为本\的立场,则传统释义方式被认为是不可取的,至少是有严重缺陷的,必须加以改变。按照句法树的观点,树的构成即代表对语句的一种理解;语义块之间概念联想脉络的形成才代表对语句的基本理解。由此产生了语言解释的碰撞。
对于这种文字表达的不同方式,我们采用了二者结合与交融模式,即在语义定义与释义中完整保留文字叙述方式,又利用语义与关联关系与学科体系的结构框架,将语义纳入数学的确定性模式,探索出一条二者结合的道路。 当然,这里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探索,数学表达文字知识的潜力,词类知识与规则,词类知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词类知识的客观性和赋予性等。
我们期待中医药语言系统新飞跃的主要标志是:将语境知识框架形式化,
可以准确将句群、段落、篇章要点的表示框架形式化。 3、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的本体论与诠释学关联应用方法;
一般说来,本体论是将表达与揭示世界万物的本质。诠释学是指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话语、特别是文字话语(文本)的技艺。 二者存在一种内在的关联,即存在与诠释的内在关联。
廿一世纪,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计算机与数学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提供了方法;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的建立将为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医,提供新思维、新思路。
但对于中医药学科来说,古人巧妙地借用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发展起
来的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将其理论范畴、思辨方法,巧妙地与人体的解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构架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用以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与病理现象,是一种用哲理思维构架成的自然科学理论。该理论以它独特的观察人体生命现象的眼光,阐释生命现象,分析认知疾病,并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形成了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医学特色。通常利用取类象与替代比喻来说明某物的,加上解释过程与关联关系,因而用单一的存在或者实体本体论来解释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我们采用诠释与本体联合应用方式,利用本体论建立客观概念化解释,利用诠释方法,完整深入阐明中医概念与定义。
二者的结合即确立了词语通则的性质与属性,又保留了个体的性质和属性;由此,强调了本质与意识的共融性;对于深入了解中医药学科,解读与表达中医药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将单一实物论变为关联实物与过程,可以从多方面对中医基础学科的词语进行深入理解。
为什么存在(本体)与诠释(语言的理解和解释)内在相关?如何应用关联关系? 本体论总体定义为原本的存在;对于物质与词语属性中存在的基本定义;通俗用语说明是什么;然而,本体论对于西医学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于医学术语的解释通常采用实体本体论的方式,此物是什么来加以定义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