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护士虽好,规范更重要
最近,不少APP都推出了“医护到家”“护士到家”等服务,也就是流行的“共享护士”。华商报近日就报道了当地开始推行的一个共享护士APP。从标注的医院信息显示,涉及西安多家三甲医院,有的护士标有职称如“护师”。该平台标注提供20多项服务,包括家庭护理和母婴育儿护理,比如输液服务,静脉输液为169元,肌肉注射139元,留置针输液189元,导尿189元等等。这个价格相对医院当然显贵,但是还是受到一些家庭的欢迎,比如短期内,最多一个共享护士被预约62次。
长期以来,患者对更方便的医护服务的需求,与医院有限医护资源的矛盾,构成了医疗领域的一大痛点。所以医护上门服务肯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尤其对一些行动不便、慢性病或者骨折的患者,躺在家里打针、换药当然要舒服方便得多。更何况,预计到2024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这部分群体将更需要上门医疗服务。
“共享护士”其实并非新鲜事物,这项服务已存在了若干年,但这项服务并未大面积铺开,自有其客观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这方面的行业规范,所以各方面均持以审慎的态度,毕竟人命关天。
这个缺失的行业规范,首先体现在制度障碍上。根据2008年实施的《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护士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而“共享护
士”网约平台的签约护士,接受平台派单为公众提供上门服务,却属于在注册的执业地点以外从事护理工作。2017年3月上海市卫计委就曾明确表示,护士跟网约平台签约的问题涉嫌违规。
其次,护理也是一个非常专业同时也是人命关天的领域。比如在家打点滴,医疗用品如何保证安全?消毒与隔离措施有没有?打点滴过程中发生药物反应又该怎么解决?医疗废弃物怎么处理?等等,有一大堆棘手问题隐藏在浮冰之下。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政策出台,“共享护士”的存在就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有关专家说,患者护理需求分不同层次,而“共享护士”专业水平和能力差异较大,工作经验一两年到十余年不等。若是复杂病症让经验尚浅的护士提供服务,可能出现医疗风险,责任难以界定。
所以若想要共享护士推行开来,相关职能部门必要先进行明确规范与监管,建立可行的行业规范,使之法律化和透明化。不能像其他的共享产品一样,等娃儿长大了,翅膀长硬了,才给他套上笼头,那就迟了,难管了。行业准入标准和法律监管预先建立,才能保障新医疗模式健康发展。相关制度要及早出台,对新型医疗服务加以管理,如将定点机构执业改为定区域执业等,适应护理市场发展和民众健康需求。目前,北京、广东等地区已出台探索护士多点执业的规定。
专业的家庭医疗是未来方向,共享护士目前虽有种种不足之处,但是,预先给它套上行业规范的笼头,应当是能够健康发展的。未雨绸缪,方能开出繁盛之花。(via人民网)
“共享护士”上路,需要政策与资源成全
打开手机APP,手动下单,即可呼叫护士到家中提供打针、输液、换药等服务。当下,山东、福建、陕西等地悄然兴起“共享护士”医疗模式,医疗卫生领域搭上“共享经济”快车。对此,专家呼吁尽早制定相关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治病输液可以足不出户,这很早就是社会对于舒适医疗的憧憬与
期待。更何况,预计到2024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这部分群体将更需要上门医疗服务。目前看来,尽管“共享护士”的收费比医院的标准要相对高一些,但社会的“强需求”决定了这个领域确有发展的必要。
不过,当前关于“共享护士”的诸多相关讨论,已经触及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共享护士”之路要走好,还有不少难题待解:首先,“共享护士”上门服务,突破了目前护士执业的有关规定,处于制度上的模糊地带;其次,上门医疗服务不比一般家政服务,其对安全和专业有着极高要求,那么,这种新型服务关系中的医患风险,如何控制?再者,“共享护士”要实现红利的最大化,必然需要充足的护士资源作支撑,在当前护士资源整体供应不足的背景下,这种模式能走多远,是否会否冲击现有医疗机构的正当医疗秩序?
客观上说,当前“共享护士”制度空白、风险责任承担不明等担忧,几乎是所有创新模式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因为创新往往都会跑在现有制度前面,相关规范较之于创新成果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医疗作为一个高风险、高专业度的领域,制度规范不能落后于创新太久。如果一味以不合规的理由将“共享护士”的创新之路堵死,当然不够理性。因此,综合考虑其现实需求与风险存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宜早不宜迟,不应等问题来“倒逼”。
就如网约车的发展一样,即便解决了“合法性”问题,也不等于围绕“共享护士”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比如,未来若“共享护士”模式在制度层面打开了口子,平台又如何被监管?在对注册护士
的审核上,平台何以保证将虚假信息降到最低?上门服务中的医疗纠纷,该如何判定,平台能否完全主导?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却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知道,相较于网约车,医疗领域的“试错”成本可能更高,纵容任何漏洞,其风险都将被放大。所以,对于一大批目前正在兴起的“共享护士”APP和其对应的新业态,监管层面的“包容审慎”是必要的,这其中的“尺度”如何平衡,考验监管智慧。
“共享护士”的兴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其具有类似功能的“家庭医生”。只不过前者是市场化服务,后者在现有语境下则更多是公共医疗服务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共享护士”成了互联网创业的新热点,就在于原本可由“家庭医生”承担的责任,目前还处于缺位状态。这两者都必须建立在一定规模的护士、医生资源的基础之上,而目前看来,我国在这方面的资源供给,恰恰是软肋。有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而我国只有1‰左右,总计尚有百万名护士的缺口。因而,不管是推进“家庭医生”,还是“共享护士”,专业护士和医生的培养与职业激励,都得尽快跟上。
一方面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一方面是解决现实需求的方式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唯一的破解之道,只能是直面问题,对症下药,多措并举,通过优化后者来实现对前者的更好满足。“共享护士”目前面临的尴尬,就应该作如是观。(via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