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质资源共享与研究生教育强国路径选择 ”
论文摘要: 对于我国而言,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而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我国研究生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类型和人力资源共享、物质资源共享、综合资源共享、无形资源共享四种运作模式。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在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要较好地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应注重确立起相应的资源共享理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引导政策,探索具有实质意义的多样化合作方式,同时,应开展资源共享品牌的建设,以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 论文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
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
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
[关于,优质,资源共享,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优质资源共享与研究生教育强国路径选择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