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Ω小5.1Ω更有利于少并联几根达到接地电阻。 8、根据13.4Ω的实测值进行计算:在这个坑内并联6根Φ60×3m的钢管,接地电阻可以达到2.24Ω,再加稀土防雷降阻剂按最低的降阻有效率60%取:2.24×(1-60%)=0.896Ω。 9、计算可以达到0.896Ω后,就在这2m深的坑内沿坑壁向外圆不同方向斜打深1.5m的5个圆孔,在孔内倒入稀土防雷降阻剂的干粉,再打5根Φ60×3m的钢管,并在钢管内也灌入了稀释了的稀土防雷降阻剂,让稀土防雷降阻剂通过事先在钢管下部管壁上钻的几个孔向土层深处渗透,增大泄流面(钢管底部事先收口封闭呈圆锥状),当6根钢管都打入土层和灌完稀土防雷降阻剂后,然后再用Φ12圆钢将这6根钢管的顶部串连起来,在2m坑的平面上做一个闭合的平面网,再焊4根Φ12圆钢引出地面,然后再撒一层稀土防雷降阻剂的干粉,回填泥土夯实打紧,再在离地面1.2m左右的平面上再焊一个平面网,撒一层稀土防雷降阻剂干粉200kg,再回填泥土,夯实打紧与地面平整,再引出一个接地引下线进入室内接地铜排。
当时完工后,就用ZC-8接地电阻仪测量,用直线和三角形的测量方法测,测出的接地电阻值均为1Ω。第二天进行验收,美国热电公司现场监督刘工程师、中国疾控中心张工程师及我公司工程部徐山云经理、技术人员李建荣三方都在场,为了表示公正和准确,三方一致同意聘请德高望重的教授级高工刘继到现场,并请他自带ZC-8接地电阻仪并亲自测量,刘继教授分别用
10Ω档、1Ω档在室外接地桩上进行检测、复测接地电阻值都是0.7Ω,又在室内接地铜排上检测,接地电阻值也是0.7Ω,四方人员都在验收单上签了字,并当场将质谱仪的接地端与引入室内的接地铜排相连接,将质谱仪通电开机后,原摇摆不定的指针安静地指在仪表的中央,纹丝不动,接地成功了。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现在才放了下来。中国疾控中心赵主任感叹地说:乙级防雷资质的公司没做下来的丙级资质公司却做下来了…… 10、总结:没有发现屏蔽效应,通过这次2.1
小面积的
垂直水平相结合的接地工程实践,没有发现通常说的垂直接地极之间的间距不大于垂直接地体长度的2倍时,会产生相互的屏蔽而降低接地效果的问题。在做接地之前,也考虑过在这么小的面积内要做到接地电阻<1Ω,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但当时只有这个唯一的地方可做接地,也只有因地制宜硬着头皮上了。因为施工人员、工具、材料都到了现场,而且唯一可做的方法只有深井垂直接地,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自然接地体可以利用,但又怕“白做功”,事到如今也只有搏一搏了,以免辜负用户的一片希望之心,公司名利和成败都不再考虑了。因此就先抛开屏蔽效应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不管,先进行理论计算,看要打多深的孔,用多少根接地极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再看哪种方法切实可行再选择施工方案,最后在施工时再边测边计算边调整,达到设计要求。
当时我人在贵阳,施工队远在北京,我就采取遥控计算指
挥的办法,他们在现场测量的数据告诉我,我将总体计算的结果告诉他们,以增加他们的信心,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这样,他们打下去一根钢管测一个数据告诉我,我又计算一次告诉他们,再打一根测出的数据告诉我,我将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没有发现相互屏蔽的现象,二根并联、三根并联测出来告诉我,我又计算告诉他们,就这样边施工边计算边调整斜打钢管的位置角度和最终所需的钢管数量,以及稀土防雷降阻剂有效率等等的验证。从最初计算需8根钢管和800kg稀土防雷降阻剂配合,接地电阻值可以达到0.926Ω,到最后边施工边计算用6根钢管和800kg稀土防雷降阻剂接地电阻值就可以达到0.896Ω。做完整个接地工程后马上进行实测,接地电阻值是1Ω,效果非常理想,经过一夜的土壤自然沉降和稀土防雷降阻剂的进一步渗透,第二天中午经前述四方面人员用刘继教授带来的ZC-8接地电阻仪共同测量,测量结果为0.7Ω,比计算结果还小1.96Ω。 11、由此证明:此次在小面积上打入多根接地钢管接地电阻值<1Ω的方法是成功的:
1.计算方法和施工测试数据正确;2.稀土防雷降阻剂的降阻效果准确;3.没有发现屏蔽现象存在。
由此联想,原来的垂直接地体之间的间距必须大于垂直接地极长度的2倍,否则会产生屏蔽,衰减接地电阻值的理论应如何理解呢?希望得到有关专家讲解、释疑。
名师推荐小面积人工接地电阻的做法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