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科学模拟练习3试卷教师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答案】A
2. 用右图装置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a试管中可收集到一种能燃烧的气体 B.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C.b试管中收集到的是氧气
D.a、b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4:1 【答案】D
3. 如图表示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下列甲~丁四项中,正确的项目共有( ) 甲:图中所示的传粉方式为自花传粉 乙:结构①中的精子与④结合形成受精卵 丙:结构③发育成果皮
丁:胚珠内的细胞数决定果实内的种子数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A
【解析】试题难度:较难;
相关考点:传粉;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植物受精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成熟以后,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和花柱,到达子房,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因此在柱头上的①是花粉,在花柱中的与花粉相连的是花粉管,靠近珠孔处的⑤是卵细胞,胚珠中央是两个④极核,③是珠被,②是子房壁,故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是①中的精子和④结合的过程,
由图可知,甲:图中所示的传粉方式为自花传粉,甲正确;
乙:结构①中的精子与④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乙错误; 丙:结构③是胚珠发育成种皮,丙错误;
丁: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种子数,胚珠内的细胞数和胚珠数不一样,丁错误.
第 1 页,共 15 页
故选:A
4. 人体有5种消化液,能使糖类、蛋白质、脂肪彻底被消化的是( ) A.胰液和肠液 B.胃液和胆汁 C.唾液 D.胃液 【答案】A
【解析】能够消化脂肪、糖类、蛋白质的消化液必须含有多种消化酶。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将糖类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对脂肪和糖类不能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乳化脂肪,将较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对糖类和蛋白质不能消化;肠液、胰液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
5.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将同一个正方体物体先后放入a、b、c三种液体中,物体静止时液面相平.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液体对三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B.在三种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相等 C.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
D.在三种液体中,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为Pa>Pb=Pc 【答案】D 6. 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如图,上方箭头表示抗生素开始用于医疗的时间,下方相应箭头表示该抗生素的耐药菌出现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可用抗生素治疗所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C.耐药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耐药菌出现的时间和抗生素用于医疗的时间没有关系 【答案】C
【解析】【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细菌
【解析】【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解答】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A错误;
B、抗生素只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不能通过抗生素来治疗;故B错误;
C、耐药菌的是抗生素的不断选择所致的;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耐药菌的出现时间与抗生素使用是有关系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 最近春天来了,但是也是诺洛病毒最容易被感染的时期,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诺洛病毒是一种生物,具有细胞结构
B.诺洛病毒抗体是蛋白质,缺乏免疫记忆功能
C.诺洛病毒遗传物质高度变异,被感染后将患遗传病
D.诺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或饮水等途经传染,病原体属于抗原
第 2 页,共 15 页
【答案】D
8. 如图是人体内血液离开左心室,经消化器官再回到左心房的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的血管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丙 【答案】B
【解析】血红蛋白在高浓度氧气下与氧气结合,低浓度氧气下与氧气分离。在静脉血中,氧气浓度较低,血红蛋白易与氧气结合。甲为肺动脉,内流静脉血;乙为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丙为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内流动脉血;丁为下腔静脉,内流静脉血 9. 从我国的“清明节”到“国际劳动节”,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答案】A
10.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人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为酸性 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答案】C
11.在热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同时升高 B.一个物体内能增加了,一定是骏收了热量
C.新型燃料汽车实现了“零排放”,其效率已达到了100%
D.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应该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A错误;
B、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此物体做功,故B错误; C、目前有些新型燃料汽车,实现了“零排放”,减少了污染,提高了效率,但效率不会达到100%,故C错误;
D、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傍晚多灌水,当夜晚温度降低时,因为水的比热大,水放出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比较少,不至于使秧苗受冻;在早晨把稻田内是水排出,稻田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泥土的比热小,泥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快,有利于秧苗的生长,故D正确。 故选:D。
12.“沧海桑田”说明( ) A.人类可以在大海里种田 B.人类可以在大海种桑树 C.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D.海洋面积广 【答案】C
【解析】解:“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地壳运动
第 3 页,共 15 页
B.b点恰好完全反应
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可以导致海陆变迁,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13.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 A.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 C.将硝酸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加少量硝酸钾 【答案】A 14.图像法是利用图像这种特殊且形象的工具,表达各科学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或规律的方法,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结论错误的是( )
A.ρ1>ρ2 B.R1>R2
C.v1>v2 D.p1>p2 【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图象,确定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作出判断,然后答题。 【解答】解:
A、根据ρ=可知,在物体的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由图象可知ρ1>ρ2,故A正确;
B、根据R=可知,在电压相同时,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由图象可知R1<R2,故B错误;
C、根据v=可知,在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由图象可知v1>v2,故C正确; D、根据p=可知,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由图象可知p1>p2,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常见的出题方式,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图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对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第 4 页,共 15 页
A.甲图中,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B.乙图中,塔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C.丙图中,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放大镜具有发散作用
D.丁图中,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A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①相同质量的足量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的少量稀盐酸反应 B.图②是向室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图③是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加入固体质量与生成氯化镁的质量关系
D.图④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答案】B
17.如图所示,A,B两个木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B对桌面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该压力是由于( )
A.A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B.B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C.桌面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D.桌面和A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答案】B 【解析】【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
【解答】B对桌面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该压力是B发生了向上的形变,要恢复原状,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对桌面的压力。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答案】C
19.下列选用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括号内物质为杂质)( ) 选项 物质 除杂试剂(足量) 操作方法 A CO2(CO) 氧化铜 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K2CO3(KCl) 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蒸发、结品 C FeSO4(CuSO4) 锌粉 加入锌粉,过滤 D Zn(Fe) 稀硫酸 稀硫酸,过滤 【答案】A 【解析】A、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可选用灼热的氧化铜,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第 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