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 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后者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16.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由罗迪格等(1990)提出。它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而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该理论认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
17.艾宾浩斯: 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表现为: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18.ABA设计: 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19.实验效度: :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0.错误记忆: 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
21.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包括特征和客体这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该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22.启动效应: 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
23.直接验证: 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24.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25.随机化法: 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26.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27.注意的双任务范式: :此范式关注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其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28.实验法: 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29.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30.控制变量: 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
31.多变量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32.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33.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34.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35.信度: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36.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37.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38.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39.最小变化法:又称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40.平均差误法: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41.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42.等级排列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43.注意的操作定义:注意有几种代表性的操作定义:任务定义注意时,研究者常常把注意定义为“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持续性注意描述的就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44.对偶联合回忆: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45.自由回忆: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不需要按呈现的顺序回忆。
46.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也称为瞬时记忆
47.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48.长时记忆:要使信息保持更长的时间,必须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
49.内隐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50.前瞻记忆: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51.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52.元记忆: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53.客体记忆:所谓客体记忆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四、简答题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
答:(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 (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3、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答:(1)回忆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节省法(再学法),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
4、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
答:(1)极限法 ,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2)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3)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此法的特点是: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5、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费希纳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他提出了费希纳定律。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6、冯特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7、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答:(1)他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8、科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科学方法具有两个重要标志:经验观察与自我校正。正是这两种特征使得科学方法优于其它方式。
科学方法的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它要求研究者通过大量现象观察、认真查阅文献、系统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才谨慎地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方法的系统经验观察特征令信念确立过程独具客观性、可靠性。 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自我校正。由科学系统的经验观察所得出的科学事实具备两个特点:可公开、可反复获得。正是这两个特点使得科学拥有了自我校正的属性。
9、试评相关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缺点】(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当前提不满足的时候,相关研究得
出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事物间的关系。(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相关研究法难以对各种假设作出取舍。
10、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
②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缺点】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11、自变量的类型。
(1)作业变量。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 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12、因变量的类型
答: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
(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
(4)反应标准。 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因变量指标。
(5)反应的难度。 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13、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答: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 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 匹配法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和平衡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5) 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
14、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回归假象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