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综述
刘兴春
【摘 要】本文概括了武威市凉州区马铃薯产业现状、总结了种植主推技术、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凉州区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24(000)016 【总页数】3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 现状; 分析; 凉州区
马铃薯是武威市凉州区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较大的比重,常年种植面积在0.7万hm2左右,具有“家家种洋芋,户户供自食”的自给自足生产格局。针对河西走廊或武威地区马铃薯相关研究报道较多,总结文献主要有产业分析、施肥、种薯、机械化生产、商品体制、品种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如陈广海等发表了甘肃河西地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及主粮化问题探讨,通过分析河西地区马铃薯种薯繁育、机械化生产、商品薯贮藏、加工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1]。甘吉元等人对武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2]。张东昱等人做了河西走廊加工型马铃薯水肥耦合效应量化管理指标研究,指出4因素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顺序[3]。陈其兵,彭治云,唐峻岭等提出武威市马铃薯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潘从金提出了马铃薯生产的施肥指导意见,以为农民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5];黄爱霞探索适宜武威市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对策[6]。范宏伟指出试验结果表明,荷兰15号较对照品种大西洋增产效果明显,增产达到48.2%,且生育期短;克新1号较对照品种产量显著增加,
达到38.1%,且淀粉含量高,适宜加工。这两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首选品种在该区域推广种植[7]。
中国知网检索凉州区区域内马铃薯产业相关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仅有品种比对试验和病害方面3篇报道,张丽君试验指出,陇薯10号作为搭配品种,可在当地冷凉灌区推广种植,夏波蒂、大西洋和荷兰7号可在当地马铃薯种植区域推广种植[8]。陇薯3号在山旱地和水浇地丰产性最好,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大西洋和克新1号在山旱地的产量表现一般,大西洋在水浇地较山旱地产量表现良好。大西洋生育期最短,对水肥条件反映敏感,表现为中熟、芽眼浅、商品性能好,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区域种植;克新1号芽眼深浅中等,结薯集中,商品性较好,应在水肥条件好的区域进行试验[9]。
1 基本种植情况
1.1 全区面积情况
马铃薯是凉州区张义镇、西营镇、松树镇、康宁镇等沿山冷凉灌区农业增效、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区位优势明显,海拔高、气候冷凉,病害发生率低、隔离条件好,是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区域。研究区马铃薯干物质含量平均为24%左右,淀粉含量在25%以上,与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的指标非常接近。薯块匀称,醇厚可口,是淀粉产品和各类食品生产的极佳原料。2017年度,全区种植马铃薯0.94万hm2,鲜薯产量35.6万t,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马铃薯248.2 hm2,总产量约0.91万t,分别约占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2.63%和2.56%,2024年全区种植马铃薯0.92万hm2,鲜薯产量约35万t。主要种植品种为大西洋、荷兰15号、青薯9号、陇薯3号。 1.2 加工型马铃薯发展情况
2024年凉州区加工型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张义镇的刘庄村、张庄村、常水村、中路村、堡子村、河湾村、澄新村、石咀村,西营镇二沟村,种植面积约240 hm2,主要种植品种为青薯9号。生产基地建设主要以“合作社+种植户+基地”模式。 1.3 原种生产情况
主要分布在凉州区张义镇,由甘肃陇玉种业有限公司与武威市凉州区佳全马铃薯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生产品种主要有大西洋、夏波蒂、荷兰15号、费乌瑞它等品种,年生产马铃薯脱毒原种200多万kg,一级种400多万kg。
2 马铃薯产业的主推技术
2.1 选地、施肥
应选择3年内未种过马铃薯和茄科作物,耕作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质地疏松,至少3年未使用过氯磺隆、甲磺隆、腈草酮等除草剂的地块。播前施用基肥,标准施量农家肥60000~75000kg/hm2、尿素 150 kg/hm2、磷酸二铵 225~300 kg/hm2、硫酸钾450 kg/hm2,追肥结合中耕培土进行,追施尿素150 kg/hm2、硫酸钾 112.5 kg/hm2。 2.2 合理选择种植模式
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掌握合理密度,考虑便于田间生产管理,采光充足,通风透彻,降低病菌传染概率,确保高产增收。通过多年的田间试验,可采用窄垄单行或宽垄双行栽培方式。起垄标准为窄垄单行垄宽50 cm,垄沟宽度30 cm,垄沟垂直深30 cm,行间距80 cm,株距控制在16~20 cm;宽垄双行垄宽 60 cm,沟宽 40 cm,沟深 30 cm,行距 30(70)cm,株距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