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知识点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割(zǎi) 独裁.(cái) 典籍.(jí) 妇孺.皆知(rú) B.孰.若(shú) 深宵.(xiāo) 仿.徨( fáng) 兀.兀穷年(wù) C.沥.尽(Iì) 漂.白(piāo) 殷.红(yān) 昂.首挺胸(áng) D.炯.炯(jiǒng) 元勋.(xūn) 迭.起(dié) 潜.
心贯注(qiǎ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迥异 澎湃 卓越 当之无愧 B.租借 秩序 难堪 锲而不舍 C.援助 薪金 小楷 心汇神凝 D.衰微 疙瘩 悠然 深恶痛绝
3.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莫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鮮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D.①家喻户晓 ②可歌可泣 ③当之无愧 ④鲜为人知 ⑤妇孺皆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B.“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C.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他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介词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跟动词或形容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知识点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5-8题。
“我不能走”
青海、新橙,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5.选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哪件事?
6.谈一谈标题“我不能走”的妙处。
7. 选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8.选段结尾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这一细节有何深意?
(二)阅读《说和做》(节选),完成9~12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精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
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9.说一说①②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0.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选段,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11.谈一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2.结合全文,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孙权劝学》语段,完成13-16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オ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梳理语段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1)孙权动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推荐的学习方法是“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说:“ !”(用原文填空) 15.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不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言辞恳切。言为心声,从这番劝说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关爱部下、好学善劝之人。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自得。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令人“刮目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学之人。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赞叹。又“拜蒙母,结友而别”,从语句和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之人。
16.①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开卷有益。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③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2)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14.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学习的?
15.《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孙权、吕蒙和鲁肃三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16. 结合语段,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基础训练
1. A(B项中的“彷”应读作"páng";C项中的“漂"应读作“piǎo”;D项中的“潜”应读作“qián”) 2. C(C项中的“心汇神凝”应写作“心会神凝”)
3.A 4.D(介词不单独使用,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词组) 知识点二:阅读训练
5. 一次试验出现意外,邓稼先坚持不离开。
6.“我不能走”是邓稼先面对别人劝他回去时的态度,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7.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渲染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衬托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
8.暗示了父亲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立场,他们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为国建功、振兴中华,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9.从内容来看,将闻一多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也是对下文闻一多事迹及做学问精神的概括;从结构来看,这两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起悬念,起统摄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10.作者在叙述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荷的严谨态度。
11.“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们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是说闻一多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生动形象。
12.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伟大的爱国斗士。13.(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就 赞(或叹)
14.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