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4学年度
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 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
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
“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 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 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 (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 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 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
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 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 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 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 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A 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 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 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 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 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 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 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 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
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 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 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 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 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
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 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 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 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 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 说,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 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 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
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
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
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 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 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 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遘。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 《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
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5分)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8.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l)苟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 ”的境界。
(2)李白《蜀遭难》中盼“ , ”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
话,为人类开发山川的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 , ,”来表现溪流弯弯曲
曲,时隐时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对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尽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到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伍那会儿,一条麻花似的大辫子长至腰间,油旺旺,黑亮亮 的。
她原是宣传小分队的成员,随着战事吃紧就混编到四支队来了。对此孙凤英相当得意:
俺也是抗联正规军了!
的确,正规军的孙凤英有枪了。
枪是短枪,而且孙凤英还扎上了绑腿,走起路来飒爽英姿。 每天行军途中,孙凤英总不忘唱上几句《小鬼子把门》什么的。 她嗓音清细,战士们听着脸上都一扫阴霾和疲惫。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的歌声被从营地上下来的一位营长听到了。
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把孙凤英转毛了,小脸通红不知营长要干什么。 你以为这是在舞台上吗?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营长突然发起怒来。
有几个女兵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孙凤英张了张嘴想告诉营长,我这辫子可是留了20来年!可末了,她看了看冲她直摇头的同伴,只是咬紧了嘴唇,什么也没说。 孙凤英不情愿地被剪成短发了。剪成短发的孙凤英不可抑制地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树桩上好顿哭。许久,才把头猛地一甩,继续冲女伴们扬起那张青春的脸说笑。
孙凤英还是那个爱唱歌的孙凤英,只是歌词换了:红旗飘飘在半天空/ 好似草堆落火星/ 妇女姐妹入抗联/ 长发剪成短缨缨……
孙凤英好像天生不知道什么愁事,哪怕子弹从她耳边穿过!
战事紧,可每次打完仗孙凤英都不忘化化妆。用烧过的火柴杆儿、细树枝儿,或者把大红纸蘸点水洇一洇,往脸上、眉上、唇上轻轻一抹、一描、一勾,一个妩媚无比的孙凤英就出现了……对一些女伴的狐疑,孙凤英干脆搬出营长的话给挡回去——咱们是正规军。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样子!把个女伴噎得眼直翻白。孙凤英却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起始,战士们累了还能听孙凤英亮亮嗓子。可仗越打越激烈,孙凤英就长时间没有尽情亮嗓子的机会了。不过,除了唱歌,孙凤英还懂一点医护常识,也会把饭烧得很香,于是后来,孙凤英的角色就杂了,甚至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活儿也常被她揽下来。
就是在那会,孙凤英与副支队长刘老顺走到了一起。孙凤英有个被战士称为“百宝囊”的背兜,什么药包、天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等,用场大着哩。可偏偏就让刘老顺给看在眼里了,就隔三差五找孙凤英,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那层意思。 是营长作主,给他们两人在营地上举行了婚礼。 婚后月余,郭塌子战役便打响了。 郭塌子战役,是抗联三团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尽管有战士在撤退过程中一直注意倒着走,在走过的脚印上撒上辣椒面,破坏敌人狼犬的嗅觉,奈何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于是在一个黄昏,六营的战士们撤到了山峰陡峭的七星峰。
再往前走已经没有路了,而两岸悬崖相距约两米左右。营长指挥众人一个个跳过去,但轮到孙凤英这儿卡壳了——她身上背着铁锅和铁桶,还有那个永远不离身的“百宝囊”。 把东西都扔了!营长当机立断。 我不!孙凤英第一次顶撞起营长。 营长瞪圆了眼睛。
孙凤英也不瞅他,把“百宝囊”摘下来递给了刘老顺,你先过去,你过去再接应我。刘老顺伸手要摘她的锅,但孙凤英挡住了,锅在我在!说时还冲刘老顺一笑。可是你……?刘老顺有点急了。
少废话!孙凤英狠狠瞪刘老顺一眼。
无奈,刘老顺只好咬牙跳了过去,然后揪心扯肺地等着孙凤英跳。孙凤英几次试跳都没成功。刘老顺见状,干脆和战士们砍断了旁边的桦树搭向对岸,让孙凤英小心爬过来。孙凤英爬到一半,系铁锅和铁桶的麻绳突然断了,铁锅和铁桶落入悬崖的巨大声响惊起一群山鹰。 被惊扰的还有敌人。眼见哭了鼻子的孙凤英爬到对岸,一声枪响,孙凤英掉下了深渊,只留下刘老顺撕心裂肺的哭喊——我的凤英!我的孩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7-2024学年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