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一、序言
黄花菜(day lily)属百合科萱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
物。属名Hemerocallis L.,别名萱草,干制品名金针菜。染色体数2n=2x=22。主要栽培种有北黄花菜
(H.lilio-asphodelus L.)、小黄花菜(H.minor Mill)和萱草(H.fulva L.)等。食用器官是肥嫩的含苞待放的花蕾,其根、叶还可入药,其种性强,适生范围广,除盐碱地、水洼地和年平均气温≥22℃或≤10℃的气候区不宜栽种外,其余地方均可种植。种1年可连续采收15年,一般旱作栽培水
2
平为每hm可年产干花1275-1500kg,年收入可达
2
10200-12000元/hm。同时还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极佳选择。
据分析,黄花菜中所含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糖分和矿物质,比番茄、甘蓝还多,每100g鲜花蕾含水分约83.3 g、蛋白质2.9 g左右、碳水化合物约11.6 g、抗坏血酸33mg、钙73 mg、磷69 mg、铁1.4 mg、胡萝卜素1.17 mg。适炒食、煮食或作汤。也可作花卉栽培。黄花菜性平,能养血平肝,而且具有特殊风味,是一种菜药兼用的名贵珍稀蔬菜。它的花、叶、根均可入药。民族传统医学认为黄花味甘、性凉,具有利尿、通乳、平肝止血、利水消肿,安神明目、消食等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黄花菜能减轻晕车、晕船的呕吐症状,所以又是海员及旅行者喜爱的食品之一。现代研究发现,黄花菜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增加大脑机能,并清除
1
动脉壁的脂质沉积物,对于脑供血不足、记忆力衰退有辅助疗效。因此,黄花菜被誉为“健脑菜”。
黄花菜具有适应性强、栽培简单的特点,经济效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黄花菜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且经过工业加工,由单项商品变为多项商品,其经济价值将会成倍增长。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区,是农民增收及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理想栽培作物。
(一)黄花菜的种植简史
黄花菜是民间对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的俗称。食用部分主要是花蕾。花蕾的干制品为黄色或黄褐色,似针状,一般称金针菜或针金菜。《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常用这个名称。但也有称作单棘(《古今注》)、合欢(《郑樵通志》)、川草花(《救荒本草》)、忘忧、疗愁、鹿葱、鹿剑、宜男等名称。
黄花菜原产亚洲和欧洲温暖处。中国山地有野生种。在国外属观赏植物,只有我国最早作为蔬菜栽培,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卫风·伯兮》篇,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是中国著名的特长干菜。我国约自汉代起种植黄花菜日渐增加,至唐、宋以后栽培相当普遍,所以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邝潘《便民图纂》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籍中出现了“处处田野有之”、“人家园圃中多种”和“春间芽生移栽。栽宜稀,一年自稠密矣。”等有关记载。
黄花菜在我国分布极广,各处山地大都有野生种。栽植
2
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产区从亚热带中心的湖南到北温带南部的甘肃、山西等省都有分布。在海拔高度27~1421. 9m、年降水量513.8~1253. 6mm、日照时数1394.5~2 415. 6小时的地区,黄花菜都能正常生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都有栽培。1981年唐魁元等人将湖南荆州花引入黑龙江佳木斯,连续7年证明黄花菜在─30.8℃~ ─35.9℃时都能安全越冬,3~4年生的每667m2年产干花50.6~81kg,6年生的年产干花95.4kg。目前黄花菜以江苏宿迁、湖南邵东、陕西大荔、甘肃庆阳为我国有名的四大产区。此外,山西大同、河南淮阳、四川渠县和云南下关等地也有较大面积的生产。
(二)花菜的植物学性状
1 根
黄花菜根系丛生,不定根从短缩根状茎节处发生,根的寿命约5年。根茎主要分布在20~60cm土层内,根幅可达70cm左右。从外形看,黄花菜的根大体可分为纤维根、条状肉质根和块根3类。纤维根细而长,分枝也多,大都着生在冬苗上。肉质根上也生有纤维根,是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器官,寿命短,一般2~3年后逐渐衰亡。条状肉质根又叫筷子根,多在春季发生,比纤维根粗,呈直条形。刚发生时表皮为白色,老熟后转变为肉红色,内部为白色,呈半透明水渍状,长30~50cm,粗0.5~0.8cm,也能分枝,它既是吸收器官,又是贮藏养分的主要器官。在植株更新或夏季深挖时,挖出的肉质根可加工腌制供食,也可做制酒的原料。块根指纺锤形的
3
肉质根,当老根生长过于密集或土壤板结、通气性差时,容易发生。 2 茎
黄花菜的茎可分地上花葶(假茎)和地下根茎两部分。花葶长约80~130 cm,上端有4~6个分枝,分枝长9~15 cm,每个花葶上有15~60朵花蕾。地下根茎也叫短缩茎,表皮黑褐色,肉为白色,一般每年形成一节短缩茎,每节茎的两端略小,中间稍向外凸出,长约1.5~2 cm,粗约1.5cm,新长出的肉质根着生在茎节上,着生部位逐年上移。 3 叶
黄花菜的叶条形或剑形,基出,互生二列,10~20片不等。叶鞘抱合成扁阔的假茎。每一假茎及其叶丛称为一“片”,实为根状茎上的一个分蘖。平行叶脉,叶子背面呈龙骨状突起。半对折,切面呈“V”字形。宽1.5~5.5Cm,长20~100cm。 4 花
花薹由叶丛中抽出,顶端生总状或假二歧状圆锥花序,有花枝4~8个,花蕾长约13~15 cm。每一花薹陆续开20~60朵花。花蕾的多少与品种和栽培技术等有关。花梗的粗细及结构与采收的难易有关,凡花梗粗壮,花与花蕾连接处凹陷不明显的,较难采收。花梗细,凹陷明显的,摘采容易。分枝处有披针形苞片,分枝上着生单花。花被基部合生呈筒状,上部分裂为6瓣,子房3室分内外两层,外层3瓣窄而厚,绿黄色或带褐尖,内层3瓣宽而薄,淡黄、黄绿或黄色。雄蕊6枚,三强三弱,花药随品种不同为黄色、褐色或柴紫色。雌蕊1枚,复雌蕊一枚,长于雄蕊,三心皮,上位花,中抽胎座,胚珠倒生,常异花授粉。
4
5 果实
黄花菜的蒴果,长圆形有棱,长约1.5~2.0 cm,直径1cm左右。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40~60 d,果实成熟后果嘴自行张开,爆裂出种子。果实三心室,每室可成熟3~6粒种子,每个果实可成熟6~18粒种子。 6 种子
黄花菜的种子成熟后黑色,有光泽,呈不规则三棱形、光滑。干燥后有皱褶,凹凸不平。千粒重20~40 g。种子无休眠期,成熟后就具有发芽力。种子吸湿后在30℃~35℃条件下,3 d 左右即可发芽。
(三)生长发育期
黄花菜在1年中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春苗生长期、抽薹现蕾期、开花期、冬苗生长期和休眠期五个时期。 1 春苗生长期
春苗生长期指幼苗萌发出土到花薹开始显露前。一般当月平均温度达5℃以上时,幼叶开始出土,叶片生长适温15~20℃,此期约长出16~20片叶。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片迅速生长。不同品种间,苗期天数和活动积温不同,四月花与荆州花的苗期在40 d以上,活动积温4500℃以上;马莲黄花苗期长达71 ~73 d,活动积温需550℃以上。黄花菜萌芽后到抽墓前,叶片迅速生长,尤以3~5月份生长最快,5月底至6月下旬抽薹后,同化物质大多供给花薹生长,叶片数目及大小增长缓慢。春季每个分孽抽生的叶片数目约为16~20片左右,随品种、土壤、气候及肥水管理而异。叶片少的,如重阳花、白花仅约15片,多的如茄子花可达22片。
5
黄花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