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5.5《南亚次大陆的冲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国民大会党;穆斯林联盟;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立;三次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建立;1954年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克什米尔的特殊性。 2、理解: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3、运用:了解印巴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克什米尔问题在引发第一和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作用;东、西巴基斯坦有什么特点。 2、归纳分析: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影响。以印巴分立及其产生的后果为例,指出在实行分立过程中哪些措施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居民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单靠战争这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印巴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 3、了解印巴战争,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巴冲突的原因。
难点:印巴分立为什么会激化两国矛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教师提问法导入:
师: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古代的印度与今天的印度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古代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师:对,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从17世纪以来一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什么后来分成了两个国家呢? 教师进一步指出:南亚地区,和我们之前讲过的朝鲜半岛、越南的情况有些类似,在二战时,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南亚各国人民便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便是其突出事例。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英属印度是指英国人在1858年到1947年间所统治的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这期间上述地方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1、印度的特点:两大教派与两大政党; (1)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虽然比葡萄牙、荷兰要晚些,但势力发展较快。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积极向东扩张,一步步将西方竞争对手挤出印度。1757年,孟加拉成为南亚次大陆第一块英国直接管辖的地区,东印度公司也由海外贸易公司转变为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殖民机构。随着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833年,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直接参与了对印度殖民管理。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法案》,宣布英国女皇为印度最高统治者,并在内阁中设立印度缅甸事务大臣。这标志着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印度境内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 1)宗教原因:印度教是印度的古老宗教,而伊斯兰教则是随着穆斯林的入侵而传入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宗教信仰上。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扬轮回转世和解脱,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这种信仰和价值 观的不同是教派冲突的重要原因。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不搞偶像崇拜,印度教信奉多神,偶像崇拜盛行;穆斯林把牛肉视为主要的肉食来源,而印度教徒则把牛视为神,对神牛顶礼膜拜。因此在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时经常发生教派冲突,有时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2)经济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印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大都集中在印度教徒的手中,穆斯林的经济地位向来较低。据统计,在印度独立后发展起来的50个工业财团中没有一个是穆斯林,在拥有5000万卢比资产的2832个工业资本家中只有4个穆斯林。
3)国际因素:印度穆斯林中某些组织和个人在国外力量的支持下坚持分离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危及了对国家统一的诉求,刺激了印度教徒的情感,导致教派冲突不断激化。
4)政治原因: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领导人威望下降,经济发展迟滞,民众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加之某些政客对宗教矛盾的利用,教派冲突开始曲线上升。 (2)两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1885年组成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初期它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但是随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高,国大党逐渐扮演起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角色,其力量也不断壮大。
印度伊斯兰联盟于1906年12月在达卡成立。初期成员主要是商业资产阶级、贵族、地主。宗旨和任务是:服从英国政府,保护和增进全印穆斯林的各种政治权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