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之异
要搞清楚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差异,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文化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同时也是智慧群族的所有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文化既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备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囊括自然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简单的说文化就是一个地区中人类的生活要素的统称:即衣、食、住、行等。
下面我们就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方面来谈谈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衣着服饰来看,中西方可谓各具特色。首先从服饰的颜色来看,一个民族对于颜色的偏好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反映这个民族在他们潜意识中的性格特点。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先人们将黑色视为能够支配天地万物的一种色彩。后来人们把对黑色的崇拜转向对黄色的崇拜,黄色代表着大地,所以形成“以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饰的颜色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人们都称之为正色,把其他颜色都称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上等社会的专用色彩,正色代表高贵。而在民间,正色也是被人们喜爱和追求的色彩。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也表现在人们日常穿着的衣服的色彩上面:首先在民间出现并广泛应用,之后一旦被皇室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百姓随意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灭族;而与之相对的是,如果一种颜色首先由
皇家贵族使用,但是后来舍弃不用了,那么它就成为了一般民间所使用的服饰颜色,则这种服饰的颜色就成为象征卑贱的颜色。 在西方,白色和紫色曾是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白色象征着正义、纯净、圣洁,同时它也代表着魅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色彩的原因。在西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自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服饰的奢华程度在不断地提升,与此同时明亮的色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再从服饰的图案来看,中西方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是各有特色的。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开始,再到夏商周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夏金时期、元明清时期,直到近现代为止,都以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中国服饰主要以汉服为主,另外还包括胡服、旗服等等。从古至今,从高贵的绫罗绸缎再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非常广泛。人们都喜欢运用各种各样的图案来隐喻对图腾的崇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如九龙戏珠、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瓜瓞连绵、岁寒三友等图样。这表明传统中国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平安的祝愿。西方服饰体现出与中国服饰相迥异的风格,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是人类服装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西欧服饰的图案也在不停的变换着。花草的图案在古代很是流行,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风靡华丽优雅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因受到洛可可服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过表现螺旋形或
蛇形的藤草图形和轻淡柔美的庭院花草图形。近代才流行起来的图案花样有很多,比如野兽派的杜飞图案、几何透视的欧普图案。 关于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一句话,而他的门人亚圣孟子也曾说过“食、色,性也”一句。孙中山先生曾经留学海外,所以他很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他在《建国方略》中对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这样的评价:“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的一朵奇葩,它将色、香、味、形、滋(食品的质地口感)、养(饮食养生与健康)六者浑然一体,不仅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并且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精制,刀工精细,造型精致,色彩精美,拼配精妙,食养、食补、食调同功同源,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国人和世界瞩目的,乃是中国烹调文化与饮食文化。这一多姿多彩的文化、魔幻神奇的烹调魅力、美妙绝伦的风味特色,以及饮与食中所蕴涵的文化哲学价值,人文伦理引发了世界诸多学者的关注。
在人类刚开始的初期,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从采摘草木花果等充饥果腹,再到捕捉野生动物,茹毛饮血;从“火上燔肉”再到“石上燔榖”;从明火烧烤与烘熏,再到蒸煮与烧炖、煎炒与炸烙。经历石烹、陶烹、铜烹、铁烹,再到现今的电气烹饪的时代;从用天然的酸、
甜、苦、甜、辛之五味调和,再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繁盛。中国烹饪技艺伴随着饮食文化一同不断创新,不断发扬、不断拓展与丰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在两三千年以前,在民以食为天的真理中,就已经从原始又单调的物理烹饪进化到了“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追求既有滋味又有风味的化学烹饪时代。
反观西方的烹饪与西方人的饮食,虽然社会文明、经济发达,但迄今为止西方饮食文化大多还停留在原始的认知和物理烹饪阶段,其烹饪方式多以古老的烧烤、煎炸、烘焙以及生吃为主。常用调味料,也不过只是盐糖醋以及胡椒、酸辣酱、番茄酱等和红酒、奶酪。对动物、植物食材的认知就更为浅薄,鸡鱼牛肉作为主力,面包土豆承包一生,因此对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惊叹不已。殊不知几千年以前,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华民族就对地球上的动植物产生了丰富的认知。两千多年以前,就在食材中先后提出了八珍的概念。例如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拨、豹胎、犀尾、狮乳;海八珍:鱼籽、鱼翅、海参、鱼肚、鱼骨、鲍鱼、鱼唇、干贝;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烹调技艺更是由单一几种发展到今天的几十种,调味也从“酸甜苦咸辛”发展到今天的百菜百味。
西方人自知在食材种类、烹饪手段和技艺,调味料的运用上,难以与中国相匹敌,故而在就餐的环境、氛围、排场、礼仪、过场、器皿等方面绞尽脑汁下足功夫,金盘银盏、刀刀叉叉,华丽高调。虽然说看起来满桌都是金光熠熠,银光闪闪,光鲜靓丽,异彩纷呈,但终
究只是吃几片面包加几个鸡腿烤鱼,以及红茶咖啡、糕点冰激凌而已罢了。何须弄刀舞叉搞得那样气势汹汹嘛。西方人还搞出烛光晚餐、音乐简餐、情侣套餐、分子料理等等,以其独特的氛围与环境来掩饰其食物的单调与技法的单一,显耀所谓的奢华高雅,结果是营造的气氛闹热,吃的感觉却很淡泊。再来瞧瞧中国人的满汉全席、九大碗等,一双筷子吃遍天下,尽览四方美味于口中。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烹饪学界、营养学界、美食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曾多次充分肯定中国烹饪是科学的、是艺术的,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法国当代世界名厨保罗?博古兹曾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菜有许多深奥的学问。”因此,西方烹饪界和营养界一再呼吁“东方饮食千万不要西化”,“为了美味与健康,请拿起筷子吧。”
在建筑方面,中国与西方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与西方的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其材料的不同:传统的中国建筑则基本上都是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而传统的西方建筑大部分都是以石头为主体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用途,使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都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核心基础。什么是斗拱?它就是将屋檐托举起来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使纵向的力量向横向进行拓展,进而构造出各种各样的飞檐。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关键部分,飞檐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类型,有的低垂,有的平直,有的上挑。它各不相同的形式制造出各不相同
论中西文化之异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