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 案 首 页

授课顺序: 1 学时: 2 日期 : 年 月 日 班级:食品生物 班 课题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概说 1、了解中医历史常识。 2、认识中医基本理论。 3、掌握中医学的概念和中医学的特点。 重点: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难点:1、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2、中医怎样认识疾病。 3、辨证论治病、症、证的区别与联系。 1、从中学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入手,回顾同学们对中医治病的最早认识。通过中医药发明的神话故事,介绍5000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引出中医药的相关历史典籍和中医史常识。 2、通过讲解中医怎样认识人体、怎样认识疾病、怎样诊治疾病等,介绍中医基础理论。 3、讨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讲新课(另附): 教 具 挂图 人体正面解剖挂图,PPT电教幻灯演示教学。 课后分析 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赵德胜

中医药基础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国医学、中国画、中国京剧。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概说 第一节 中医史常识 一、中医发源于何时 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距今约4600余年以前,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今陕西宝鸡市清姜河一带)的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是继伏羲以后,又一个对中华民族贡献颇多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发明了用火煮食)为王,又称炎帝。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lěi)、木耜(sì),教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mǐ)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从1994年起至今,株洲炎帝陵已举行了8次全球华人公祭炎帝活动。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1. 《黄帝内经》——中医奠基之作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是标志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编于春秋(公元前770至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至221年),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

2

包头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赵德胜

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有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其实不然。《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向身体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自己,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所以叫“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九卷81篇和《灵枢(shū)》九卷81篇两大部分,共计收载162篇医学论文。 2. 《伤寒论》——外感巨著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是主要以六经辨证方法,论治外感疾病的专著。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候归纳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编撰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至205年。原著叫《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编为《金匮要略》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3个。 3. 《金匮要略》——方书之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主要以脏腑辨证方法,论治内伤杂病的专著。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书名“金匮(kuì)”,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è)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4. 《温病条辨》——传染病圭臬 创立三焦辨证论治理论,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 中医有三大病证理论体系,以东汉末期张仲景《伤寒论》为核心的伤寒体系,以明朝吴又可《温疫论》为核心的瘟疫体系、以清朝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核心的温病体系。

3

什么是伤寒? 就是风寒感冒。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古医学方书。 匮(kuì):缺乏。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础

教案首页授课顺序:1学时:2日期:年月日班级:食品生物班课题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第一篇中医学基础知识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1、了解中医历史常识。2、认识中医基本理论。3、掌握中医学的概念和中医学的特点。重点:1、中医基础理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zmy4g0sm9d31q9p63i6j6mw9sjhs00dt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