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成功沟通的案例3个
销售成功沟通的案例1:
一天一位老太太拎着篮子去楼下的菜市场买水果。她来到第一个小贩的水果摊前问道:“这李子怎么样?”
“我的李子又大又甜,特别好吃。”小贩回答。
老太太摇了摇头没有买。她向另外一个小贩走去问道:“你的李子好吃吗?”
“我这里是李子专卖,各种各样的李子都有。您要什么样的李子?”
“我要买酸一点儿的。”
“我这篮李子酸得咬一口就流口水,您要多少?”
“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李子继续在市场中逛,又看到一个小贩的摊上也有李子,
又大又圆非常抢眼,便问水果摊后的小贩:“你的李子多少钱一斤?”
“您好,您问哪种李子?” “我要酸一点儿的。”
“别人买李子都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要酸的李子呢?” “我儿媳妇要生孩子了,想吃酸的。”
“老太太,您对儿媳妇真体贴,她想吃酸的,说明她一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您要
多少?”
“我再来一斤吧。”老太太被小贩说得很高兴,便又买了一斤。
小贩一边称李子一边继续问:“您知道孕妇最需要什么营养吗?” “不知道。”
“孕妇特别需要补充维生素。您知道哪种水果含维生素最多吗?” “不清楚。”
“猕猴桃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天天吃猕猴桃,她一高兴,说不定能一下给您生出一对双胞胎。”
“是吗?好啊,那我就再来一斤猕猴桃。”
“您人真好,谁摊上您这样的婆婆,一定有福气。”小贩开始给老太太称猕猴桃,嘴
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儿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批发市场找新鲜的批发来的,您媳
妇要是吃好了,您再来。”
“行。”老太太被小贩说得高兴,提了水果边付账边应承着。 三个小贩对着同样一个老太太,为什么销售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呢? 第一个小贩没有掌握客户真正的需求,第三个小贩善于提问,所以三个小贩了解需求的深度不一样,第一个小贩只掌握了表面的需求,没有了解深层次的需求。需求有表面和深层之分,那么这个老太太归根结底最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呢?
从表面上来看是给儿媳妇吃,不过也说不准婆媳矛盾很尖锐。也许老太太买李子不是为了儿媳妇而是为了抱孙子,这是客户购买产品的目标和愿望,也是产生购买需求的根源。老太太看见儿媳妇面黄肌瘦,生出恻隐之心,这不是为了儿媳妇而是为了自己的孙子。她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儿媳妇营养不良。当客户有了目标和愿望的时候,就会发现达到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有了问题怎么办呢?当然是补充营养了,这是解决方案。怎么补充营养呢?买李子或者买猕猴桃,这就是采购的产品。李子要酸的,这是采购指标,后来第三个小贩又帮助老太太加了一个采购指标,就是维生素含量
高。所以需求是一个五层次的树状结构,目标和愿望决定客户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客户有了问题和挑战就要寻找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含需要采购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这几个要素合在一起就是需求。客户要买的产品和采购指标是表面需求,客户遇到的问题才是深层次的潜在需求,如果问题不严重或者不急迫,客户是不会花钱的,因此潜在需求就是客户的燃眉之急,任何采购背后都有客户的燃眉之急,这是销售的核心的出发点。潜在需求产生并且决定表面需求,而且决策层的客户更关心现在需求,也能够引导客户的采购指标并说服客户采购。
通过这个案例又一次的让我们看出了,了解客户动机的重要性,我的一些同事总是把“我了解了这个客户的动机了”等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是否如此呢?我们是不是更多时候都只做了是第一个小贩呢?
销售成功沟通的案例2:
能结伴同行一起购物的人肯定是有些关系的,如同事、朋友或亲人,甚至只是“都来买东西的”陌路人。同行的人之间关系越近,彼此影响的程度就会越大。年轻情侣的关系对人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影响最大。即便是“都来买东西的”陌路人,他们也会是同一个阵营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已把导购当成了谈判桌的另一方,只有导购才是想从他们那得到更多的人。所以陪伴者的影响非常大!他们不一定具有购买的决定权,但否决权很大。在有情侣陪伴购物的情况下,人们的购买心理及行为会有哪些改变呢?
争取更好的表现;
需求的表达和实现都会有“噪音”,会考虑情侣的意见; 两方都会更在意面子问题,自尊心变强;
彼此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到认可,对外而言,他们是同一个阵营。 场景一
销售成功沟通的案例3个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