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策略分析
作者:刘志敏
来源:《青苹果·高二版》2017年第01期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进程,导致城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突出。本文从调整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改善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促进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等角度,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近入学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解决。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社会流动结构变化、农民流动方式发生变化而出现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我国初级阶段国情之下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适应人口流动的教育体制的背景之下,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随迁子女实现自身价值,而且有利于国家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进程。
解决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团结的意义,而且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政策的反思和调整 1.1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与户籍联系在一起的,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的障碍之一。经济学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现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时,必须创造出一些新的制度、新的规则来取代舊制度,使之能够包容现在的新情况。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公平原则下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
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方面要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打破人为分割的所谓“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常住户口”和“暂住户口”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跨区域流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为流动人口创造一个动态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户籍制度本身就是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收集、确认、登记有关公民年龄、身份、住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对人口管理的一种手段,但是在政府几十年的社会管理过程中,逐渐的依托户籍制度,附加了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把教育、就业、医疗等福利与和权益与户籍挂钩。为此,我们应该
把教育、就业等一系列的福利、权益与户籍相分离,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开辟道路。
1.2 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是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没有地方户口的随迁儿童往往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随迁子女需要缴纳更多的额外费用,因此,流入地应适当承担起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当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完全由流入地政府来承担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一些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城市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此,要强化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发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要进一步改善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的状况,中央政府责无旁贷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中央政府要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以减轻地方政府和农民工个人的负担。
1.3 建立学生困难救助制度
针对大多数农民工家庭都比较贫困的情况,要让他们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中上得起学,要减轻随迁子女的经济压力,一是要减少和取消附加交费,例如课外活动费、校服费;二是要对一些特困的随迁子女免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三是建立农民工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基金,例如从邓飞提倡的免费午餐中吸取经验,为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中午免费午餐,解决部分学生的因生活困难而吃不饱的问题;四是将一些基金会组织引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筹集资金为特困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补助。 2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2.1 放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条件,公立学校要做好接收工作
只有真正放开公办学校,吸纳农民工子女义务入学,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才能让每个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另外,公立学校要控制好学校生源,在学校生源还未饱和的情况下,收拾出一些教室,例如改造一些放废旧物品的教室,装修成教室,放宽条件的去接受一些农民工随迁子女来校学习。
2.2 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或者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困境的现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对于那些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加大对其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施来提高农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水平。除了资金以外,师资力量的薄弱和不稳定也是民工子弟学校的难题之一,为了确保民工子弟学校的
教育教学的稳定,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除了要以教育管理机构统筹配备为主外,还可通过与一些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来弥补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的文化资本的不足。鼓励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时间走进农民工家庭,为其子女提供学习帮助。 3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必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家庭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家庭环境对子(下转第82页)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3.1 良好家庭环境的建立要从家庭内部环境做起
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维持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为儿童的家庭社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培养健康的心理;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相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让孩子深入社区生活;父母要与子女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分专横,既不能过分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要具有正确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住房方面,父母要注意社区环境的选择,不能仅仅考虑到房屋的低廉和就业的方便,而应该尽可能选择对子女成长有利的社区环境,为子女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组织家长培训,提高随迁子女家长素质
我国进城农民工有一定比重的文盲或半文盲,他们自身需要教育和学习,特别是需要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加强岁前儿童家长的继续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助于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和减少家庭问题,从而给子女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为此,可以将随迁子女的家长教育纳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之中,在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提身家长的文化素质,将对随迁子女家长的教育纳入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范围,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家长进行培训,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 4 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的适应性
4.1 以活动为纽带促进随迁子女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兴趣活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学校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学校可以通过设计和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组织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增进老师和同学队农民工随迁子女方言的认识、举行随迁子女普通话演讲、南腔北调任我行的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和本地学生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了解和深入,增强他们之间交流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的情怀。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展现自己的特长,拉近他们与老师和同伴的心理距离,真正的融入到学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