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目录

第五章 网络中的用户 .......................................................................................................................................1

第一节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

1.数据化生存 ...................................................................................................................................1 2.表演化生存 ...................................................................................................................................2 3.节点化生存 ...................................................................................................................................3 4.并发性生存 ...................................................................................................................................4 第二节 网络用户的需求 .........................................................................................................................4

1.关系需求 .......................................................................................................................................4 2.内容需求 .......................................................................................................................................5 3.服务需求 .......................................................................................................................................5 第三节 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

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 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 第四节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

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 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 第五节 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

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 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 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

第五章 网络中的用户

第一节 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数据化生存

(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

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

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

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

1

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

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

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

(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

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2)虚拟性:网络空间表演的前提

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里,很多时候人们可以不透露个人的真实身份,进入“匿名”状态。但由于网络应用的实名方式,很难做到完全无条件的“匿名”。因此,用户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一定的身份自由度,这样的特性被认为是“虚拟性”。

A. 虚拟性意味着人们是用符号的方式来进入网络世界的。这个符号可以是他的本名,也可以是昵称。即使他不用任何名称,他的IP地址也是与其对应的一个符号。

B. 虚拟性意味着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之间存在多重映射的可能。也就是说,网络用户对自己的角色可以进行多重设定,自由分解。

C. 但虚拟并不等于“虚假”。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仍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3)角色自由:网络空间表演的特点

相比现实空间,网络用户基于角色的表演要自由得多。这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 角色获得的自由

网络用户的角色可以不受社会环境的限制。它的获得完全是出于个体的意愿。另外,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重角色设置。不同的角色可以折射出现实心理状态与诉求的不同侧面。 B. 角色表演中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在虚拟空间里,这种稳定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非实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人性化的自我”;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表演空间可以多样化,如果在一个表演空间里失败,人们可以转移到其他空间。 C. 角色转换的自由

角色获得的轻易性、角色的多重分化可能,都意味着虚拟空间中角色转换的自由。当然,人们是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核心影响因素是某一角色对他们的意义。

(4)表演背后的心理动因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们很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 A.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们在观点、态度、行为等之间具有一种一致或平衡的趋向,即两个认知元素之间要达到一致的趋向。所谓认知元素,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及对环境的了解。两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无关、失调、协调。失调即不一致、矛盾、不合适。

B. 失调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 a) 逻辑上的不一致 b) 文化上的习俗

c) 观点的普遍性(一种观点包含在另一种更普遍的观点中) d) 过去的经验

2

e) 此外,其他学者认为,认知失调的原因还应包括承诺、意志、责任等因素。 C. 当出现失调时,人们会努力减少失调。 其方法是:

a) 改变行为认知元素(改变自己的行动)

b) 改变环境认知元素(改变对环境的看法或改变环境) c)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用新的认知元素来加以平衡)

d) 人们还会主动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这导致了人对于信息的高度选择性。 D.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由群体引起的失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 改变自己的观点,使之与其他人的认知一致。 b) 影响他人的观点,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c) 以某种方式使自己与别人不可比。例如贬损别人,认为别人是白痴等。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人们各种行为中隐藏的心理动因,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扮演的角色、互动行为背后的动因。

3.节点化生存

(1)作为社会连接单元的个体节点

A. SNS、微博、微信等新兴的社会化媒体用一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方式,将每一个平台上的个体连接起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其他所有的用户,“小世界理论”在网络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B. 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在两个方向上作用于个体。

a) 它可以有效地放大个体的影响,尤其在SNS、微博、微信等平台上。

b) 它可能对个体施加更多的社会影响。对于某一个个体来说,无论是与他有直接联系的“强连接”用户,还是与他只有间接联系的“弱连接”用户,都有可能通过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链条对他产生影响。而社会网络中的群体互动,也可以对一个用户产生影响。

C. 作为社会连接单元的个体节点,也承载和连接着各种社会资源,在网络的协同(例如共享经济)中,这些节点有可能成为资源的贡献者。 (2)作为传播中心的个体节点

A. 在Web2.0技术推动下,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而“个人门户”传播模式正在兴起。一个个人门户,就是一个基于个体意愿构建的传播中心。这样一种传播中心,将个体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与消费者的三种角色集成在一起,也使得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第一次真正受到挑战。

B. 个体可以构建自己的传播中心,不仅意味着他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信息的筛选,也意味着,个体可以根据需要去发现、收集与组合信息,借此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框架。

C. 但并非所有个体都能很好地完成这样一种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接触与使用中的选择性心理,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能力、对于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其他媒介素养,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作为传播中心的个体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决定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质量。

(3)作为内容-社交-服务融合单元的个体节点 今天的网络,不只是向用户提供内容,还需要向他们提供社交平台以及与生活工作相关的各种服务。

3

A. 每个用户在内容、社交、服务这三方面的需求和行为特征都是有关联的。人们对于内容的需求可能会决定他们选择什么样的社区。社区中的氛围,会影响人们的内容选择取向。而人们在内容消费上的偏好,也会与其服务需求有一定的相关性。

B. 但今天三种不同的平台并没有被完全打通,三个方向上的数据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关联。将用户的内容、社交和服务需求与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挖掘三个方向上的数据的相关性,将是未来用户分析的一个重要拓展方向。

4.并发性生存

(1)移动终端越来越显得“无所不能”而又随时可得,人们在同一时空里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人的行为的“多道并发性”。 (2)导致的问题:

A. 长期的多道并行处理,可能会使用户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处理任务的效率反而下降,甚至导致人的记忆力减退。

B. 多任务处理常常会带来信息过载,记忆固化难以形成。要对多任务处理对于人的大脑、心理以及完成任务效率等的影响做出明确判断,还有待更大规模、更深层的研究。但“并发性”这种行为特征,必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

第二节 网络用户的需求 1.关系需求

用户在网络中的需求,核心是对社会关系的需求,即建立、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维持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关系的获得与维系,可以让用户更好地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诉求。 (1) 自我塑造

自我塑造需求可以表现为“自我认知”“形象管理”“自我表达”等。 A. 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B. 网络中的信息和互动,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镜子”。与他人的互动更是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反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人们会在各种网络空间中通过各种方式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并围绕这个形象来进行自我表达。

(2)情绪管理

与现实空间相比,人们在网络中的情绪释放常常显得更为激烈。

A. 有研究者称,网络等具有一种“去抑制”功能。所谓抑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内心准则或社会规范的制约而表现出的行为自我克制。而在网络上,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环境条件,这种克制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人们的行为便出现了一种“去抑制”的特点。B. 在网络发展早期,这种去抑制特点表现得的确比较明显,但是随着要求实名的网络应用越来越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对人们生存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它的去抑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3)人际交流

A. 在人际交流的范围、方式、深度、频率等方面,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有一定的优势。从某种

4

意义上看,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也改善了一些人的人际交流质量。但这可能带来另一种方向的影响,即一些人与身边人的交流反而会减少。

B. 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人际关系的疏离是由网络造成的,而需要对现实的人际交流状况进行反思。 (4)社会互动

A. 网络中的社会互动可以以“分享”“交往”和“参与”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B. 人们之所以进入社会互动的层面,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归属与认同感,而这也常常意味着更高的社会报偿。 (5)社会报偿

A.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诉求,是获得社会归属感。社会归属感是人类的心理需求之一。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它属于人类的安全需求的一个方面,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B. 在网络中,社会归属感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加入一些稳定的社群,以及加入某些特定议题的讨论,是其中两种主要的方式。

C. “议程融合”(Agenda Melding)理论—唐纳德·肖他指出,媒体设置的议程具有一种聚集社会群体的功能,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对于“群体归属感”的需要。这个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议程设置起作用的机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了议程与社会归属感之间的关联。

2.内容需求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以及休闲娱乐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1)环境认知

A. 网络信息的来源更为多元,各种信息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校正的关系,这为人们更完整地认识社会环境提供了可能。但是网络用户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具有主动权,个性化信息服务也变得更便捷,这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环境的全面认知。 B. 此外,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还是一个生活的空间。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不仅仅来源于网络中的信息,还来源于与他人及群体的互动。 (2)个人发展

今天的用户,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来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开阔视野,获得学习与工作所需的资源,促进自我提升。善于运用网络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动力与能力。 (3)休闲娱乐

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也是用户的突出需求。在线音乐、在线视频、动漫等各类内容产品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强大的用户需求的驱动。

3.服务需求

今天的网络还给用户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服务,这些服务也是用户需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对用户服务需求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1)线上服务

通过各种线上的平台或工具,向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2)线上与线下相连接的服务

5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1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w7o572rp5gf8x599ez10e609m8f001ba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