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干涉 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后,两列波各自的波形和传播方向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置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都听得清楚,说明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2.一根水平的弹性细绳上,一上一下两个形状相同的正弦半波相向传播,某个时刻恰好完全叠合,如图5-6-1所示。a、b、c是细绳上的三个质点,且b是此刻波的正中点,则( )
V1 A.a、b、c三质点此刻均在它们各自的平衡位置且振动速度为零
B.a质点此刻的速度应是向下的 C.b质点此刻有最大的振动加速度 a b c D.c质点此刻合运动的速度方向应是向上偏右
V2
3.关于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5-6-1 A.一切种类的波都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B.波只要遇到障碍物就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C.在干涉现象中在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总是处于波峰或总是处于波谷 D.发生干涉现象的两列波频率必然相同
4.如图5-6-2所示,S1、S2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机械波的波源,振幅.S1 为A,a、b、c三点分别位于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且ab=bc,某时刻a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c是两列波的波谷相遇点,则( ) . . . A.a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2A a b c B.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2A .S2 5-6-2 C.b处质点的振幅为2A
D.c处质点的振幅为2A
5.如图5-6-3(甲)所示,两列相同的波相向传播,当它们相遇时,图(乙)中可能的波形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d和a
5-6-3 6.如图5-6-4所示,S1、S2是同一个水槽内的两个波源,它们在水槽中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1、λ2,且λ1>λ2,某时刻图中P质点处恰好两列波的波峰相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B.P质点将始终位于波峰
C.由于两列波的波长不同,因此P点的振动不遵从波的叠加原理 D.P点的振动仍遵从波的叠加原理,但并非始终加强
S1 S2
5-6-4
y/cm A F1 O C F2 x/cm D B x2y2??11697.如图5-6-5所示,在双曲线的两个焦点F1和F2上放置两个频率
相同的波源,它们激起的波的波长为4cm.就图中A、B、C、D四个质点的振动,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5-6-5 A.若A、B振动加强,则C、D振动一定减弱 B.若A、B振动加强,则C、D一定振动加强 C.A、B、C、D一定振动加强 D.A、B、C、D一定振动减弱
8.如图5-6-6所示表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设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cm,且图示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0.5m,C点是BE连线的中点,则图示时刻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______cm,从图示时刻起经5-6-6 0.25s,B质点通过的路程为______cm
9.如图5-6-7所示,在一条直线上两个振动源A、B相距6m,振动频率相等。t0=0时刻A、B开始振动,且都只振动一个周期,振幅相等,振动图象如图:A为甲,B为乙。A向右发出一个脉冲波,B向左发出一个脉冲波,t1=0.3s时刻两列波在A、B间的C点开始相遇,则( ) A.波在A、B间传播速度为10m/s B.两列波的波长都是4m
C.在两列波相遇过程中,C点为振动减弱点
D.t2=0.7s 时刻B点在平衡位置且速度方向向下 y y
0.1 t (s) A B 0.1 t(s) O . . O 0.2 0.2
甲 乙
5-6-7
10.消除噪声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
b a 各种高速气流的过程中都发出噪声,干涉型消声器可以用来削弱高速气流产
生的噪声.干涉型消声器的结构及气流运行如图5-6-8所示.产生的波长为λ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在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
5-6-8 们分别通过r1和r2的路程,再在b处相遇,即可达到削弱噪声的目的.若△
r = r2 - r1,则△r等于( ) A.波长λ的整数倍 B.波长λ的奇数倍
?C.半波长2的奇数倍 ?D.半波长2的偶数倍
y Q P 11.如图5-6-9中P、Q两点有两个频率相同的声源,它们激起的声波
x 波长为2m,P、Q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1m和6m,那么在x轴上从+∞到-O 5-6-9 ∞的位置上,会出现的声音减弱的区域有几个?
12. A、B两波相向而行,在某时刻的波形与位置如图5-6-10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v,图中标尺每格长度为l.在图中画出又经过t=7l/v时的波形. 5-6-10
参考答案
1.A 2.B 3.AD 4.CD 5.B 6.D 7.B 8.20,20 9. ACD 10.C
11.5 1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