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带答案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二、填空 3、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把学习分为三大领域:(1) 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 、(3)动作领域 。

4、加涅将智慧技能学习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类:(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由潘菽 主编的,该书将学习分为(1)知识学习 、(2)动作技能学习 、(3)智慧技能学习 、(4)社会行为规范学习 四类。 7、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是否有意义将学习分为(1)有意义学习 、(2)机械学习 ;根据意义习得的方式把学习分为(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 三、选择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2)、(4)。 (1)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2)望梅止渴;

(3)蜘蛛织网;(4)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 (4)的学习。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动作技能;(4)态度。

3、小明在2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1)。

(1)言语信息;(2)态度;(3)动作技能;(4)智慧技能。

4、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1)。

(1)动作技能;(2)概念学习;(3)言语信息;(4)辨别学习。

5、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文单词“book”。按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1)。

(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发现学习。

6、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根据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实质上是(2)。

(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接受学习。

7、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其依据是 (4)。

(1)认知复杂程度;(2)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

(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4)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8、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 (2) 。 (1)动作技能;(2)智慧技能;(3)言语信息;(4)态度。

第六章

三、选择

1、历史教师告诉学生,记忆历史年代时,可先记住某个熟悉的年代,而后再通过在该年代上增减数字来记住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某个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对该生行为最适宜的解释是(2)。

(1)该生具有叛逆精神;(2)该生具有运用策略的元认知意识;

(3)该生会使用记忆策略;(4)该生不喜欢历史。 2、下列判断不属于元认知功能的是(4)。

(1)使学习者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什么策略;(2)支配其他认知策略的使用; (3)监控目标的达成情况;(4)调整自己的焦虑状态。 3、下列学习策略中不属于麦基奇分类体系的是(3)。 (1)元认知策略;(2)资源管理策略; (3)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4)认知策略。 4、下列有关认知策略学习的论断正确的是(3)。 (1)认知策略不能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发现习得;

(2)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与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没有区别; (3)认知策略应在具体的内容领域习得;

(4)教师为学生师范认知策略以后学生自己应负责对策略应用的练习。 5、儿童遇到熟悉材料时能应用分类记忆策略,在遇到陌生材料时,却不能应用该策略。这说明儿童的策略应用受(4)制约。

(1)思维能力;(2)元认知;(3)年龄;(4)相关知识。

6、在儿童的学习策略训练中,使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是(4)。 (1)使儿童能陈述策略学习的重要性;(2)开展学习竞赛;

(3)使儿童知道策略应用的适当条件;(4)使儿童亲身体验到应用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7、儿童在参观访问或开展其他户外活动后写作文,尽管教师做了写作指导,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然像报流水账。这个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儿童缺乏(4)。 (1)生活经验;(2)观察力;(3)思维灵活性;(4)写作策略。

8、教师为学生讲解示范了某种认知策略,但学生从未主动地使用该策略,其中可能的原因是(1)、(2)、(3)、(4)。

(1)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较低;(2)与学生的认识论信念抵触; (3)学生不想学习;(4)学生缺乏运用策略所需的原有知识。

9、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时常用理想实验来进行,即不考虑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如阻力、摩擦等。这种理想实验本质上是(3)。

(1)规则;(2)程序;(3)认知策略;(4)元认知策略。 10、有一种画概念关系图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1)。 (1)促进语义编码的认知策略;(2)是一种元认知策略; (3)是一种教学策略;(4)是个体的一种认识论信念。

第九章

二、填空

1、人的态度一般由(1)认知 、(2)行为倾向 、(3)情感 三个成分构成。 2、心理学家认为,价值内化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需要经历一系列阶段:(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 、(5)性格化 。

3、品德与道德不是同一概念。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道德是伦理 学研究的对象。

4、班杜拉的“modeling”一词有(1)提供榜样 、(2)进行模仿 双重含义。 5、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 阶段、(2)权威 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

6、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1)前习俗 水平、(2)习俗 水平、(3)

后习俗水平。

7、价值观辨析学派认为,学生的价值观行程过程是一个“赋值过程”。赋值过程包含(1)选择 、(2)赞赏 、(3)行动 三个阶段。

8、班杜拉认为影响人格或品德的两类学习是(1)观察学习 、(2)亲历学习。 9、班杜拉区分的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1)注意 、(2)保持 、(3)生成 、(4)动机 。

10、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是(1)习得效应 、(2)抑制与去抑制 、(3)反应促进 、(4)刺激指向 、(5)情绪唤醒功能 。

11、班杜拉区分的三种强化是(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 12、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第三、四 阶段。

13、皮亚杰首创对偶 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三、选择

1、下列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3)。

(1)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2)他总是烟酒不离;

(3)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4)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2、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应的是儿童的(3)。 (1)品德;(2)不良品德;(3)不能确定;(4)嫁祸于人。 3、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3)。 (1)非认知学习;(2)品德学习;

(3)情感领域的学习;(4)行为习惯的学习。

4、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4)。(1)坚持严格要求;(2)批评作业潦草行为;

(3)奖励作业认真行为;(4)是学生认识作业潦草的危害性。

5、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3)。

(1)认知失调;(2)经典条件反射;(3)效果律;(4)社会学习论。

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4)。

(1)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片;(2)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3)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4)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7、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4)。

(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射;(3)人的悟性;(4)替代惩罚。 8、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1)。

(1)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2)观察学习; (3)害怕老师的批评;(4)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9、价值观辨析技术的理论依据是(2)。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2)人本主义心理学;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4)认知心理学。

10、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导致该儿童的耍赖行为的最可能原因是(2)。 (1)经典条件反射;(2)耍赖行为受到强化; (3)该儿童天生脾气坏;(4)该儿童有多动症。

第十章

二、填空

1、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2)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

2、学习迁移实验一般经过如下四步:(1)建立等组 、(2)进行教学处理 、(3)测量与比较两组的学习结果、(4)得出结论。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是由加涅 提出的,其划分依据是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 。

4、布鲁纳曾提出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的划分。前者指概念和态度的迁移 ,后者指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

5、当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时,这种影响被称为顺向负迁移,也称前摄 抑制。

6、当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促进或干扰影响时,这些影响被称为逆向 迁移。 7、学习定势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学会学习 、(2)准备动作效应 。

8、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可设计先行 组织者操纵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上位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达到促进新的学习或迁移目的。

9、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设计的比较性组织者可以操纵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的可辨别性 变量。

11、关于迁移的最古老的理论是形式训练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 心理学。 12、在心理学史上,最初以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是否能成立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 。

13、按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中有相同要素。

14、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是针对历史上的形式训练说 迁移理论提出的,其历史贡献是指出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 。

15、学习定势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 提出,被认为是迁移的一种心理机制。 16、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可以发现两项学习之间的关系 。

17、奥苏伯尔提出,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是(1)不断分化 ,(2)综合贯通 。它们也应成为教材组织的两种原则。 18、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促使策略训练达到迁移效果的最重要条件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 三、选择

1、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1)。 (1)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3)动作技能的迁移;(4)认知策略的迁移。 2、“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2)。

(1)纵向迁移;(2)侧向迁移;(3)特殊迁移;(4)学会学习。

3、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效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含义是(1)。

(1)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2)策略训练应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 (3)策略训练应使学生感到愉快;

(4)策略训练应与价值观教育同步进行。 4、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4)。

(1)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2)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3)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4)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5、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4)。 (1)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 (2)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 (3)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 (4)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 6、学习定势实验的最重要理论意义是(3)。 (1)表明灵长类有“顿悟”能力;

(2)表明葡萄干可以作为强化物,促进猴子的辨别学习; (3)说明通过练习,学习可以从试误过渡到顿悟; (4)说明练习应循序渐进。

7、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3)。

(1)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 (2)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 (3)熟练地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 (4)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8、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证明,影响儿童将习得的策略应用于新情境并促进新的学习的重要条件是(1)。

(1)儿童对所学习的策略的效用的意识程度; (2)训练中儿童是否感到有趣; (3)练习的时间和数量; (4)儿童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9、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后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看,这种观念与(1)接近。

(1)形式训练说;(2)关系转换说;(3)产生式理论;(4)学习定势说。 10、传统的记忆研究表明,先后学习两种相似但不同的材料,易引起干扰。奥苏伯尔设计组织者的实验研究表明(3)。 (1)上述结论不能成立;

(2)只要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上述结论就能成立; (3)在意义学习中,上述结论不成立;

(4)通过设计“组织者”,完全可以避免上述干扰现象。

11、哈洛用恒河猴做学习定势实验。猴子通过训练与学习,迁移表现是(4)。 (1)通过多次尝试,学会了辨别目的物; (2)通过尝试学会了解决辨别问题;

(3)在后继学习中,解决相似问题速度提高;

(4)通过经验积累,解决新的不同类的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带答案全 

第二章二、填空3、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把学习分为三大领域:(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领域。4、加涅将智慧技能学习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类:(1)辨别、(2具体概念、(3)定义性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由潘菽主编的,该书将学习分为(1)知识学习、(2)动作技能学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rxf1ljwv4mu7425eg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