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在就业不易情况下,全社会应上下一心,媒体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客观反映舆论、正确引导舆论,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正确认识就业难 明确报道目的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生就业到底难不难?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就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如果不弄清楚,势必会影响媒体对就业现象的判断。 客观地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从速度看,毕业生数量增长显然高于岗位需求增长,但即使如此,大学毕业生数量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各行各业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为在大城市、大机关就业难,而西部广袤地区、广大基层则求才若渴。此外,很多人对上大学仍定位于精英教育,很多情况下大学生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或不愿“屈就”。如果看不到就业难主要是人才供需结构和就业观念问题,一味夸大就业难,就业报道自然会失之偏颇。
此外,就业难不能同扩招划等号。不可否认,一些高校为获得政策倾斜,人为扩大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也不符合社会需求,这客观上造成就业障碍。但也应看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是个历史性跨越,今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以上,这给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就业当然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毕其功于一役”,毕业后都留在大城市、大机关,
第 1 页
今天的就业报道应该强调行行出状元,强调就业的多元选择。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眼下社会上悄然出现“考碗族”,一些大学毕业生立誓不考上国家机关或垄断国企这样的“金碗”“银碗”,绝不停下追逐的脚步。大连有个小伙子,5年参加了15次公务员考试。这本来是就业报道的好题材,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仅仅作一些现象和个例描述,报道读下来看不出报道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反倒给人一种感觉:“考碗”是都市青年一种全新生活方式,“考碗族”的生活让人羡慕。媒体如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清醒认识,就不难判断:“考碗族”存在很大就业观念误区,“考碗”做法不值得提倡。其实,只要运用好新闻手段,借助于不同的新闻体裁,媒体完全能传达出这样清晰的声音,能对舆论起到正确引导作用。
如果媒体自身没有形成正确就业观,对就业问题缺乏深刻认识,自然不能向公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就更谈不上客观反映舆论、正确引导舆论。因此,做好就业报道第一件事应该是加强学习。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话语桥梁,一方面要积极报道好就业成就,必须让老百姓知晓国家的好政策和政府作为;一方面要“下情上达”,为民而呼、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自身成为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中重要一环。 客观反映舆论为报道把好关
在舆论形成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声音交织在一起,有的是主流声音,有的是杂音甚至是噪音。能否形成正确舆论,关键要看媒体作为,放大哪种声音,过滤哪种声音。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历贬值论、读书无用论开
第 2 页
始抬头。同时随着就业政策调整,基层就业大学生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用人单位的赞扬声也越来越多。面对社会上不同声音,媒体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从北大学子陆步轩卖猪肉的新闻开始,名牌大学毕业生修自行车、摆修鞋摊的报道越来越多,单从新闻价值来说,这些无疑是就业中出现的新动向,也具有一定的轰动效果,值得报道。但从传播效果而言,报道者应注意选择报道角度,这种现象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是说明择业观念的改变,还是印证了学历贬值?一些媒体将毕业生这种多元择业的举动当成花边新闻炒作,运用煽情标题和超大幅照片以及“名校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字句组合反复刺激受众神经,产生了不好的导向。一些采编人员对就业全局认识不够,易被社会上一些非主流观念左右,写就的报道要么局限于现象描述,要么夹杂报道者个人的情感,不仅不能传递出“行行建功、处处立业”这样的主流声音,反而放大了诸如学历贬值这样的杂音。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媒体应该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以强烈责任感做好就业报道,扮演好舆论“把关人”的角色。对诸如“毕业即失业”“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这样的观点,媒体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击,绝不能态度暧昧。在任何时候,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都优先于经济利益,媒体只有承担起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走向成熟,树立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 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报道水平
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正确的舆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