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第 七 单 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案、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第二,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
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第三,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的顺序。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展思路,积累素材。习作教学,可安排在语文园地后进行,以便更好地迁移运用“交流平台”中体会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以及“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把句子写具体的学习成果。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21、古诗词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暖独有的特色。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浇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词的上阅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一”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干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下阅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绘了一幅山居秋瞑图。第二幅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树的枝叶静静飘落。第三幅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大雪漫天飞舞,军旗随风飘动,无数顶帐篷透出昏黄的灯光。三幅插图,均营造了和诗词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教学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或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前两首诗,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首;也可以带领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习。学习《长相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词和诗的不同,在回忆“清平乐”的基础上,复习有关词的常识,并引出对“长相思” 的介绍。
一、理解运用
1.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
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针对不易理解的词句,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和点拨。 《山居秋暝》中,“空山”的意思是“空旷的山林”,可联系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表现出的空旷。对于“山居”“春芳”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词义叠加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春芳”即春天的花草,可补充介绍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对于“归浇女”和“下渔舟”,可变为“浣女归”和“渔舟下”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中的“王孙自可留”,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枫桥夜泊》中,对于“月落”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渐渐沉落的现象。“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对愁眠”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学习《长相思》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将士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从而感受将士翻越千山万水的艰辛。对于“夜深干帐灯”,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夜晚营地壮观的场景。“风一更,雪一更”,要强调不是风刮了整整一更,雪下了整整一更,而是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