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区域环境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区域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②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③具有一定的层次
④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区域的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
1.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特点、水平、方向等也有所不同。
2.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展特点、水平、方向等也会有所差异。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科技……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对比: 共性 长江三角洲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组合好 ①多为水田,水稻土 ②较为分散,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水热组合不如长三角 ①多为旱地,黑土 ②集中连片,人口较少 人均耕地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松嫩平原 地 地理位置 理环气候条件 境差土地条件 异 矿产条件 人们生产和生活——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建筑…… 耕作方式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业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人
1
类 活 动 差 异 人类活动差异 农 业 主要 农作物 作物熟制 备注 水稻(主)、油菜、棉花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长江三角洲 水陆空等运输发达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沿河、海和铁路分布 墙体薄、敞开、屋顶较尖、楼间距小 陆运发达 松嫩平原 交通 工业 城市 建筑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沿铁路分布 墙体厚、封闭、屋顶较平、楼间距大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利用和改造自然——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 的能力低下————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科技的进步使限制性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利用和改造自然——船的使用扩大交通联系
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克服土壤限制
近现代时期:粮仓地位被取代
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商品率低、生产规模小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
遥感(RS)——“千里眼”
主要环节: 目标物——(物体反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 (2)环境灾害监测 (3)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应用——定位、导航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图的延伸”——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例如:发生应急事件时,输入应急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系统会分析出两点间的最优路径,并计算出路径的长度以及经过的路线名称,从而为应急事件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与3S关系 “3S”的关系
(1)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2)区别: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
和应用评价。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概念 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遥远的感知 代号 RS 别名 人的视力的延伸 技术遥感平台、传感器、装备 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技术电磁波--收集--传输环节 --处理--分析---成果 特征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 GIS 地图的延伸 计算机硬件、软件 GPS 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①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