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胡八一《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讲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来进行。

如果去年开发了8个新产品,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难度系数乘以它的开发工时,算一算,今年用了多少人,去年用了多少人,开发了多少新产品。还有一个新产品难度系数评估,从总成本上去分析,也是可以算得出来的。

以前销售人员的工资可以占到工资总额的3%,如果今年占到整个工资总额的10%,肯定是销售效率降低了。所以,这个内部比较法适合分析内部不同岗位类别和不同管理层次的人员效率。

【案例4】

人力资源部的管理效率提高了没有?

以前企业有1000个人的时候,人力资源部有8个人,现在企业有2000个人,人力资源部有20个人,HR人员的增长超过了企业产值的增长,这是明显的不合理。

以前一个招聘主管一年新招聘的员工有100个,现在1个招聘主管新招聘的员工为150个,这证明招聘效率提高了。

(四)内部比较法二

(本期的间接工时率-上一期的间接工时率)﹤0

以工时来计算的话,一线操作人员的工时是以他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工时为标准的,如A产品做了500套,每一套工时50天,一算就知,总共用了25000天。

管理人员全年工时÷产品总工时

=(平均在职管理人员人数×8+加班工时)÷∑(产品×标准工时)

内部管理人员的工时不会随着产品的增加而增加,去年有80个管理人员,1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工作21.75天,再乘以12个月,加上加班工时,可以得出管理人员的总工时。用这个总工时除以产品总工时,就可以看出管理效率是不是提高了。如果去年产品的工时是10000天,管理工时是800天,今年产品工时是15000天,管理工时是1200天,都是1.5倍,那就证明管理效率没有提高。

所以,有很多指标和数据可以作为内部比较的依据,可以把每个部门的效率做一定的分析,别看有的部门看上去很忙,但效率不一定高。

间接工时率就是间接工时占总工时的比例,这一比例要降低。管理人员工资比例在工资总额中适当增加,并不完全可怕,需要同时查看间接工时率是不是降低了,如果降低了就踏实了。

通过间接工时率的了解,我们知道,多加钱不怕,只要效率提高了就没关系,而且效率的提高和成本增加的比例一减,就知道多加的工资是值还是不值,这些都能够算得出来。

【案例5】

武汉有一个老板,以前不太懂管理,现在业务做大了,要加强管理,计划招聘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招聘广告上写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一名、经理一名。总监有单独办公室,月薪5000元,经理与其他员工集中办公,月薪6000元。有一个人来应聘,最后选择了总监的职位,理由是总监的名字好听,每天走路神采飞扬。其实这个总监的部属只有一个人。

公司的职务是可以多“卖”一点的,不要太过分就好。

(五)从管理的跨度、管理的层次、管理的流程来做分析 管理跨度就是管几个人,以前一个总经理下面有八个部门经理,就是总经理管到八个人。现在总经理下面有两个副总,一个副总分管四个,是否能说整个跨度不够呢?未必。

因为跨度是个相对值,以前总经理主要是在管公司总部,现在总经理有了第二家工厂,兼任总经理,所以他下面加两个副总也无可厚非。一个副总经理就管人力资源部。这个管理的跨度、管理的层次,都是可以通过比较法来证明是不是提高了效率的。

以前就一个人事主管,要管招聘,管培训,管工资,管考核,一个主管带四个专员。现在这个主管上面有一个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上面有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上面有一个副总。架构是否臃肿,也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6】

某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做了3年,把组织架构、部门职能、流程优化、岗位职责、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全都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把行政部“收购”过来,行政部经理就不需要了,让他去做点有意义的其他事情。

人力资源部一定要造成内部机构和人员的经常性兼并行为,谁有能力兼并他人,那他的岗位价值就提升了,工资就增加了。

流程也是一样。公司越大,流程越复杂,但一个科学的流程设计基于两点:一个是效率的提升,一个是风险的降低。

例如员工上、下班打卡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提高效率。很多公司规定,当月迟到时间累计少于60分钟的不扣工资,从61分钟开始,每分钟扣5块,这是需要人统计的。如果花1000元钱请一个文员专门来算员工的考勤,这个文员除了算考勤外没有其他事做,工作轻松快乐。支付这样的人力成本,还不如员工不打卡。

人力资源从业者应使用流程分析法对公司的流程进行梳理,凡是不能降低风险的流程都应该去掉。仅这一项工作,人力资源效率的开发空间就会挖掘出很多。

从管理跨度来讲,去年一级管理人员平均管几个人,二级管理人员平均管几个人,今年管几个人,明年一定要管到几个人,要有规划。有了规划,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就出来了。

当然,如果企业规模做大了,流程分析还可以从现有的流程中找出核心流程,把冗余的流程去掉,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分析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第六讲 如何进行人力成本分析(四)

五、外部比较法

这是将本公司的人力成本数据和同行业或者标杆企业进行对照比较,看成本是高还是低。

表3-5 某地区服装行业人力资本比较表

这是某一个地区服装行业的人力成本数据调查,有四个公司,A公司的总人数是1277人,B公司是2000多人,C公司是3000多人,D公司是4000多人。年人均工资最高的是A公司,为17800多元,最低的是C公司,只有14800多元。

记住关键的行业平均数据,从这四个公司里可以得到当地的行业年平均工资是16302元,如上表3-5所示,A公司、B公司的工资是高于同行业的,C公司和D公司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数的。

这四个公司的费用、销售额也都不相同,人力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也不一样。如果费用工资比只有10%左右,就证明这些行业的福利不是非常好。福利比较好的,这一比例会高一些,可以达到12.37%。

1.A公司

A公司的年人均工资最高,是17800多元,相对同行而言,有降低的空间,不过是不是真的要去降呢?也未必。因为它的人力成本率是12.66,而同行业平均水平是12.37,人力成本率只是略微高一点。这说明A公司的整个人力资源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是不是工资绝对值高就证明人力资源效率比较高呢?也要具体分析。就A公司来说,如果为了保持人才的竞争力,可以不降工资,继续高工资高产出,这样的人力资源效率也很高。不过,也可以适当降低工资,把调下来的费用加到福利和培训里面去,因为A公司的费用占工资的比例只有8%,而其他公司有9%~10%,说明它的费用比例相对同行而言有调升的余地。

2.B公司

B公司的年人均工资和人力成本均高于同行业水平,人力成本率是14.93%,B公司的人力成本率比同行业高,人均工资也比同行高,所以与同行相比,就有降低的空间了,别人的工资占到10%,它的工资占到12%,就有两个点的调减空间。别人的工资占比10%,只相当于一个月800元钱,而B公司工资占比12%,相当于一个月1000元钱。是为了调减这200元,还是用比同行业高出的200元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需要企业认真比较研究。

怕就怕要价挺高,做事情又做不来,这个成本是最高的。

3.C公司

C公司的年人均工资和人力成本率都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年平均工资只有14800元,同行业是花16000多元请人,如果C公司能请得到人,并且能把这个产品做得也不错,保持这个水平当然可以,因为它的整个成本率比行业要低,却还能做得这么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做得最好的当然就是C公司了。别人发1000元,它发800元,人家占10个点,它只占9个点,C公司做得比较成功。

如果这个企业有战略眼光,这个时候最好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投资,从行业看,平均人力成本率是12.37%,C公司只有11%,说明还调升工资的空间,不论是从内部的占比,还是从外部的比较看,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C公司在人力资源战略方面最有潜力。

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高是很正常的,因为它是靠人在不断增值,只有这种价值才是核心价值,才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广东省特别是东莞市,以前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现在提出产业结构要调整,要升级,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调整,就会被经济浪潮淘汰掉。

4.D公司

D公司的年人均工资是15833元,工资率9.87%,其人均工资和人力成本率都低于同行业水平,可以适当增加工资。但是要看到它的费用是同行当中最高的,费用占到工资的10%,所以应该适当减少费用,加到工资里头去。

总而言之,工资和费用要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工资是激励性、福利是保健性的说法未必准确,“薪酬总额本身已经具有保健作用,而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是薪酬的结构以及比例”这种说法才是比较科学贴切的。

第七讲 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

做人力成本的分析和预算,真正作用在于控制人力成本和降低人力成本,这里有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比如,某跨国公司要求中国的分公司把一些非核心岗位,如保安、清洁、后勤等外包出去,当时很多人思想不开窍,认为洋老板欺负人,后来认识到其实这是个很有效益的好办法。

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源总监的岗位也可以包出去,只需安排人事部文员就可以了,做做诸如调解劳动争议、招聘等具体事宜。其实,对于一个1000人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总监把整个人力资源的体系建立起来,用软件去固化,顶多也就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一、人力成本预算方法

控制是建立在预算的前提下,只有控制好了,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然后再来说降低。那么如何来控制?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做好预算,另一个是控制方法,没有预算的控制是挤压,是瞎控制。

预算的方法有很多种:

(一)历史“常数”推算法

我们在前几讲已说过,人力成本控制有两个数据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工资率,一个是人力成本率。工资率就是工资占销售额的比例,人力成本率是人力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这两个都是相对数,不是绝对数。

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里,如果它的发展没有很大的波动变化,我们发现获取数据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接近一个常数。如工资占整个人力成本的比例差不多在70%~80%,这个相对不变的常数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果企业一直做的是服装,那就要把服装行业的人力成本作为一根主线,如果后来企业做经营投资了,就要把这一部分同样做一根主线;继而做房地产,再把房地产做成另一根线。不能笼统地把这三个行业的人数和工资总额加起来算比率,而是要细分下去,甚至包括对同一产品的新旧产品都要进行细分。如果今年一个新产品上市,就可以把从事新产品的人员单独剥离出来。所以,人力成本的控制是有控有放,哪些要控制,哪些要节约,哪些要鼓励放开,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周密的分析。

在得到了人力成本的常数之后,就可以预测某一年度的整个人力成本的预算,即人力成本率(常数)乘以销售额。

人力成本预算总额=人力成本率×销售额

【案例1】

表4-1 广东顺德xx公司的人力成本预算

2003年到2007年,某企业的销售额逐步增长,每一年的人力成本也在增长,但是增长并不是平缓的而是呈波动性的。

该公司的人力成本率,2003年是8.14,2004年是8.74,2005年是8.36%,总是在8点多来回波动,在电器行业里,它算是比较低的。因为它的品牌形象较好,否则的话,就要达到9点多甚至10点。

这家公司前面4年平均的人力成本是8.49%,如果加进权重系数,比较准确就是8.53%,可以用这个数来做第二年的人力成本的总额预测。前4年平均人力成本率的计算,既可以用加权平均数,也可以用线性回归法。如果数据足够多,时间足够长,一般都是通过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来求得这个常数。

同样,根据前几年的数据可以算出2008年大概应该是多少,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就是用若干年以前的历史数据,得出一个比率常数,然后用第二年销售额乘以这个常数进行薪酬总额的预算。但不足是,由于只是参考了历史数据得出的常数,而没有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对反映未来的敏感度较差。如果若干年都是这个数,可能会比较准。

(二)损益临界推算法

表4-2 企业人力成本2003-2007年列表

企业在盈亏临界点的时候,人力成本率到底是多少?通过财务数据可以算出来。

临界点的人力成本=临界点的销售额×人力成本率 损益临界点的销售额=固定成本÷临界利润率

临界利润率=临界利润÷销售额 临界利润=销售额-变动成本

怎么算出损益的临界点?方法比较复杂一点,往往需要借助财务力量,涉及变动成本、临界利润、固定成本等概念。

固定人力成本是指不会因为增加产量或者服务而直接增加的人力成本,而固定成本包括设备折旧的分摊、厂房折旧的分摊、无形资产比如广告费的分摊等,都是比较固定的,做一个也分摊这么多,做一万个也分摊这么多。

但这种方法同样有个缺点,就是算到临界点的时候,可以算清楚,但过了临界点,人力成本率就不太好算,因为从增长率来讲,已经不是呈线性的变化,而是呈规模效应递减规律,人力成本率也在递减,很难确定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了。

(三)劳动分配率推算法

这一方法相对简单,只要套入相应的数据,就可以看出结果。

劳动分配率=人力成本÷附加值

附加值=销售额-购入值(材料+外加工费) 附加值率=附加值÷(销售额-附加值) 人力成本率=附加价值率×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同样需要较多的财务数据,也是用历史数据法,计算出一个常数,得出一个总量,但这个总量不很准确。

(四)定员定编的方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定员定编的预算方法。用定员定编的方法来推算,是先把人员分成不同的职务等级和职务类别,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各有多少,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做好定员定编推算法,就要用到前面讲过的相关知识,比如要做组织架构的设计,看某个岗位的管理宽度是不是越来越宽了?还是越来越窄了?理论上讲,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把一个人干一件事情开发成两件事情,以前两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来干还游刃有余。如果真正做到了,那就证明能力提升了,效率提高了。

组织架构的设计还涉及到职能的分布,有了职能的分布,才会有定岗,定了岗才会定编,定了编才会定员。

【案例2】

表4-3 某企业定岗定编数据列表

胡八一《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讲义

来进行。如果去年开发了8个新产品,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难度系数乘以它的开发工时,算一算,今年用了多少人,去年用了多少人,开发了多少新产品。还有一个新产品难度系数评估,从总成本上去分析,也是可以算得出来的。以前销售人员的工资可以占到工资总额的3%,如果今年占到整个工资总额的10%,肯定是销售效率降低了。所以,这个内部比较法适合分析内部不同岗位类别和不同管理层次的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gjf4yluw2xzhu2l5b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