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水平测试新人
教版必修3
水平测试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四川树德中学阶段检测)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
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 A
解析 “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说明纸在制作过程中有丝的成分,故A项正确。中国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是改进造纸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纸的价格和品质,故C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纸的制作,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六中期中)《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分别是:方田(田亩面积计算)、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衰分(比例分配问题)、少广(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盈不足(双设法问题)、方程、勾股。这反映了其突出特点是( )
A.偏重理论 C.内容严密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九章算术》研究的方田、粟米等均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情,体现了重视实用的特点,B项正确。《九章算术》偏重实用而非理论,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其内容是否严密,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世界领先的信息,排除D项。
3.(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
B.重视实用 D.世界领先 时间:45分钟
A.儒家思想倡导重人伦轻科技 B.科举制度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 答案 D
解析 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故C项错误;从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和农学等农业相关领域的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可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D项正确。
4.(2018·黑龙江哈六中期中)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代有增附”,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1892种。这表明中医药学( )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 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答案 D
解析 “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说明古代中医药学对于以前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理论体系是否规范严谨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科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和世界相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
5.(2018·内蒙古奋斗中学月考)“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折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答案 A
解析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具有朴实的现实主义特色,A项正确。楚辞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唐诗折射出盛唐气度的恢宏气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宋词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6.(2018·天津静海一中月考)说到人们生活经历的艰辛和悲壮,我们也许会想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这三句所反映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
A.骚体、词、赋 B.骚体、词、诗 C.词、骚体、诗 D.词、赋、诗 答案 B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名句,属于楚辞(也称“骚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北宋词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里的名句。故B项正确。
7.(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
A.赞美古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答案 B
解析 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中一代有一代文学的深意,排除;材料“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文学的历史性和阶段性,B项正确;C项也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表述错误,一代有一代突出的文学形式,不代表古代文学时间短暂,排除。
8.(2018·广东湛江一中月考)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的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世俗文化是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
9.(201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