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绘学科的分支;
(一)大地测量学是一门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 力场合地面点集合位置及其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学; (三)工程测量学; (四) 海洋测绘学; (五)地图制图学;
2. 水准面:处于静止状态的水面称为水准面;
3. 大地水准面:设想全球海洋水面平静下来,形成“平均海 水面”,并
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一个闭合曲面,将 此曲面定义为“大地水准面” 。
4.3°带投影:入。=3N; 6 °带投影:入。=6N-3;
5. 高斯投影基本原理是:设想取一个椭圆柱面与地球椭球面 的某一中央
子午线相切,在椭球面图形与柱面图形保持等角 的条件下(称为“正形投影” ),将球面图形投影在椭圆柱面 上,然后将椭圆柱面沿着通过南、北极的母线切开,展开平 面。在这个平面上,中央子午线与赤道成为相互垂直相交的 直线,分别作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纵轴( X 轴)和横轴 (丫轴),在赤道上两轴的交点 0作为坐标的原点;
6. 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绝对高 程”(简称
“高程” ,又称“海拔” )。
7. 相对高程: 在局部地区, 有时需要假定一个高程起算面 (水 准
面),地面点到该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程” 。
8. 高差:地面上两点之间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之差称为“高
差”。
9. 坐标正算:若两点间的平面位置关系由极坐标化为直角坐 标,称为
“坐标正算” 。
10. 坐标反算:若两点间的平面位置关系由直角坐标化为极 坐标,称为
“坐标反算” 。
11. 地貌:地表自然形成的高低起伏变化;
12. 地物:地面上由人工建造的固定附着物; 13:地形:地物和地貌的
总称;
14. 控制测量:在一定区域内,为地形测图和工程测量建立 控制网所进行
的测量工作。
15. 细部测量:对地貌、地物等特征点进行测定,并对照实 地以相应的符
号予以表示。
16.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布局上, ‘由整体到局部' ;在 次序上,
‘先控制后细部' ;在精度上, ‘由高级道低级' 。
17. 控制测量的分类: 1. 平面控制测量; 2. 高程控制测量;
18. 测量基本观测量: (一)距离: 距离分为水平距离 (平距) 和倾
斜距离 (斜距);(二) 角度:角度分为水平角和垂直角; (三)高差:两点之间沿铅垂线方向的距离;
19. 测量工作程序的基本原则是:
20. 测量工作有哪些基本观测量:水平方向值、水平角、
垂直角、高差、平距、斜距、温度、气压、
GPS观测数据;
21. 全国的高程基准面:黄海平均海水面。
22. 高程零点(高程原点):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零点, 23.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青岛水准原点的高程为
这个高程零点和原点高程称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72.2604m,
24.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一条水平视线, 对树立在两
地面点的水准尺上分别进行瞄准和读数,以测定 两点间的高差;再根据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待定点的高程。
25. 什么事转点:转点是起高程传递的作用,在相邻两测站 的观测过程
中,必须保持转点的稳定(高程不变)。
26. 水准路线:水准测量所进行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27. 水准仪的分类:水准仪分为水准气泡式和自动安平式; 28. 水准仪的精度等级:四个级别,
中DS3是常用精度等级;
DS05;DS1;DS3;DS10,其
29. 水准仪的构造:水准仪主要由测量望远镜、水准管(或 补偿器)、支
架和基座四个部分组成。
30. 水准仪各部分起什么作用?望远镜:能瞄准远处目标和 度数,物体被
望远镜放大使其更清晰,才能达到精确得瞄准 目标; 水准器: 用于制平仪器; 管水准器比原水准器更精确; 支架:支架上有脚螺旋,用于精平;基座:固定水准仪;
31. 什么是视差:如果目标像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则观测
者的眼睛稍作移动时,就会发觉目标像与十字丝之间有相对 移动,这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