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机械功以及怎样量度机械功的大小。会理解和计算机械功功率. (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教重点 材分析 难点 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N) 公式 W=FS 单位:1焦耳=1牛?米 表示做功快慢的量 概念 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 功和功率 功率(P) W 公式P?P?Fv单位:1瓦?1焦/秒 t 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机械工作时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机械效率(?) 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机械效率?? W有W总 新 授 机 动能 m V 重力势能 m 械 势能 h 弹性势能——形变程度 能 转化:动能 势能 一、基础练习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公式:W=FS 3、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P=W/t 二、复习内容 1、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动。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2、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手提升G 动滑轮提升G 结论 力的大小(F) G G/2 移动距离(s) h 2h 做功多少(W) Gh Gh 1、W=Fs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2)说明: (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②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