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家建构视野中的师范教育 ——评《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
作者:刘争先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第1期
刘争先
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研究重心。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成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对于教育学者而言,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至关重要。因而,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机制等议题。然而,如果我们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将视角转向师范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或许会追问:师范教育对于近代中国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有何作用?师范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有着何种内在的关联?对于这些问题,美国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丛小平通过对近代师范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系统阐述,为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一书源于丛小平副教授的博士论文。该书英文版于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版。在该书中,作者跨越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建立在丰富的学校档案、清末民初规章、教育杂志等文献基础上,把师范教育的发展置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这一历史进程中,考察师范教育在民族国家形成和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和政治角色。该书对如下几个议题的关注使其在师范教育研究领域颇具特色。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新式教育的本地化。在该书绪论中,丛小平回顾了已有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假设,并指出其背后隐藏的或明或暗的西方中心论色彩。作者认为,新式教育在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不是现代压倒传统、取代传统的过程,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师范学校的发展体现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重要进程:一是全球化进程的本地化;二是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渗透整合(P14)。
所谓全球化进程的本地化是指在教育近代转型这一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本土教育家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而对近代教育所做的创造性转化(P15),从而使近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延续而不是断裂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从晚清以来中国先后师法日本、美国、法国以及苏联,但师范教育的这种延续性不断呈现:癸卯学制与明清时期教育体制的延续性,民国初年与清末改良派对女学观念的延续性,国民政府十年与明清以来对地方初级教育的介入的延续性以及新中国与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面临资金和师资缺乏问题的延续性等等。可以说,作者通过对师范学校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发展与转型的探讨,为我们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代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体选择性和历史延续性。主体选择性是指中国在学习西方教育时并未完全照搬西方经验而忽视中国背景条件和本土文化资源。历史的延续性则表明了在中国近代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复现。
其次,中国近代国家建构视野中的师范教育。对于丛小平而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渗透整合。而近代学校对于国家统一、灌输国民意识、创造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使得晚清、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苏区政府为建构近代民族国
家而采取不同的师范教育政策,试图利用师范学校控制和改造教育体系,为地方社会提供教学和教育管理人才。可以说,师范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国语统一政策、女子教育转型、乡村建设运动等议题的分析,丛小平为我们展现了在不同时期政府对于现代国家的不同想象与构想中,师范教育所经历的兴衰起伏与历史功绩。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丛小平对民国初年师范教育在国家建构中作用的研究方面。作者指出,尽管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无力推行统一的国家建构政策,缺乏对全国教育的权威管理,然而地方教育人员形成的分散的全国性网络替代了业已瘫痪的中央教育部门的职责和功能,以学校和地方教育组织为依托,以其专业化的职责和对国家责任的认同努力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国家统一,弥补了中央政府缺位对教育发展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影响。
第三,师范教育政策的社会学后果。美国社会学家斯考切波指出,国家政策的实施都往往既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又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情况。在该书中,丛小平较好地兼顾了这两方面,不仅考察了不同阶段师范教育政策是否实现了政府预期的目标,还着重分析了政策所带来的意外后果,而后者恰恰是传统教育史所忽视的。如丛小平指出,晚清教育改革将儿童初级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体系使得建立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成为必须,女子教育由此完成转型,从士绅家庭为维持社会地位的生存策略转变成国家为达到民族强盛的重大战略,于是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角色合法化(P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