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06级《医学免疫》试题 共6页 第1页
2007—2008学年 第2学期
2006 年级各专业本科层次《医学免疫学》试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60题,每题0.5分,共30分)
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超敏反应 B.移植排斥反应 C.自身免
疫病 D.肿瘤 E.免疫缺陷病 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腔上囊 B.脾脏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5、抗原决定簇
A.能与所有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 B.仅能被B细胞识别 C.与抗原特异性无关 D.一个抗原分子上仅有一个抗原决定簇 E.并非所有的抗原决定簇都能激发免疫应答 6、TD-Ag
A.在胸腺中形成 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 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 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 7、与抗原特异性有关的是
A.抗原决定簇的数目 B.抗原决定簇的种类 C.抗原决定簇的性质
D.抗原决定簇的立体构型 E..以上均是 8、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相互称为
A.半抗原 B.完全抗原 C.共同抗原 D.TD-Ag E.TI-Ag 9、胃蛋白酶水解IgG的产物是
A.1个Fab和2个Fc B.1个Fc C.2个Fab D.2
个Fab和1个Fc E.1 个F(ab′)2 和pFc′
10、多数补体成分灭活的标准温度和时间是
A.0℃,24 小时 B.4℃,2 小时 C.37℃,30 分钟 D.56℃,30 分钟
E.100℃,15 分钟 1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
A.抗毒素血清 B.胎盘球蛋白 C.淋巴细胞抗血清 D.植物血凝素 E.白喉抗毒素
12、下列哪种液体中不可能存在分泌型IgA
A.唾液 B.初乳 C.尿液 D.支气管粘液 E.肠道分泌液
13、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A.C1 B. C2 C.C3 D.C4 E.C5
14、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
A. C5b~9 B. C6b~9 C. C5b~7 D. C5b~8 E. C6b~8
15、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4a B.C5a C.C3a D.C3b E. C5b
16、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M B.IgG1 C.IgG2 D.凝聚的IgA E.IgG3
17、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18、能促进未致敏的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IL-1 B. IL-12 C.IL-11 D.IL-4 E.IL-6
19、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称为 A.interleukin
B.lymphotoxin C.chemokine D.erythropoietin E.thrombopoietin
20、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1 B.IL-2 C.IL-4 D.IL-6 E. TNF
21、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 B.合成
济宁医学院06级《医学免疫》试题 共6页 第2页
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
C.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D.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E.生物学效应强 22、MHC分子中不构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 D.CD28 E.CD5
31、创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发明单克隆抗体,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Kohler
和
Milstein
A.Ⅰ类分子的α1 B.Ⅰ类分子的α2 C .Medawar D.Davis 和Mak E.Tonegawa
C.Ⅰ类分子的α3
D.Ⅱ类分子的α1 E.Ⅱ类分子的β1 23、对HLA基因复合体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 B.专门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
C.Ⅰ类基因包括A、B、C三个座位 D. Ⅱ类基因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 E. 每个Ⅱ类基因亚区又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功能基因座位
24、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
A.IgGFc受体 B.C3b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25、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 A.肥大细胞 B.B1细胞 C.巨噬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上皮细胞
26、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类分子限制的CD分子是
A.CD3 B.CD4 C.CD28 D.CD8 E.CD152
27、细胞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由
A.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B.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C.Th3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D.Tr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引起 E.CTL分泌的穿孔素引起
28、胞质区含有ITIM,与B7结合后抑制T细胞活化的CD分子是
A.CD3 B.CD28 C.CD4 D.CD8 E.CD152
29、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28和CD152 C.CD79a和CD79b D.CD80和CD86 E.CD40和CD40L 30、恒定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是
A.CD40 B.CD40L C.CD152 32、 不具吞噬功能,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的固有免疫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γδT细胞 C.NK细胞 D.NK T细胞 E.αβT细胞 33、出生后人类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 A.肝 B.淋巴结 C.胸腺 D.骨髓 E.脾
34、在阴性选择中,被删除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肽有效结合的DP细胞 B.与MHC/肽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
C.与MHC/自身肽有效结合的SP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SP
E.与MHC/自身肽有低亲和力的SP细胞 35、鉴定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 A.CD4 B.CD8 C.CD5 D.CD28
E.CD40
36、既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又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B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37、Ig的类别转换是发生在
A.从IgG转换IgM、IgA等 B.从IgM转换IgG、IgA等 C.从IgD转换IgM、IgA等
D.从IgE转换IgG、IgA等 E.从IgA转换IgM、IgG等
38、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DC大致分为 A.淋巴样组织中的DC B.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C.体液中的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9、目前判断DC只能通过
A.形态学 B.组合性细胞表面标志 C.在MLR中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
项
40、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淋巴细胞是
济宁医学院06级《医学免疫》试题 共6页 第3页
A. NK细胞 B. B1细胞 C. B2细胞 D.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E.粒细胞
D. αβT细胞 E. γδT细胞 41、B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
A.mIg特异性结合抗原 B.非特异性吞饮抗
原 C.非特异性吞噬抗原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
项
42、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主要细胞是 A.Th1 B.Th2 C.Th3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43、B细胞抑制性受体是
A.CTLA-4 B.PD-1 C.FcgRⅡ-B D.KIR E.CD94/NKG2A
44、T细胞表面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分子是 A.CD4 B.CD8 C.CD3 D.上述A和B两项 E.上述A、B和C三项 45、CD4+ Th1细胞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 A.IL-5 B.IL-4; C.IL-10; D.TGF-β; E.IFN-γ。
46、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中没有
A.CD19 B.CD20 C.CD21 D.CD81(TAPA-1) E.CD225(leu-13)
47、LFA-1的配体是
A.LFA-2 B.VLA-1 C.FN D.LFA-3 E.ICAM-1
48、对TI-1抗原描述错误的是
A.常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 B.高浓度时多克
隆活化B细胞 C.可诱导记忆性B细胞
D.低浓度时特异活化相应B细胞 E.诱
导B细胞应答比TD抗原早
49、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独特型
抗原 D.Forssman抗原 E.合成抗原
50、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是 A.CD5 B.CD19 C.CD22 D.CD21 E.CD35
51、HIV壳膜蛋白gp120受体是
A.CD2 B.CD3 C.CD4 D.CD8 E.CD25 5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类型是
A.单核细胞 B.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 53、CD4+
Th1细胞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 A.IL-2 B.IL-4 C.IL-10 D.TGF-β E.IFN-γ
54、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缓激肽
55、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 A.组胺 B.穿孔素 C.激肽 D.白三稀 E.前列腺素
56、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输血反应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57、关于Ⅳ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58、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A B.IgM C.IgD D.IgE E.IgG
59、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Ⅰ、Ⅱ、Ⅲ型;B.Ⅰ、Ⅱ、Ⅳ;C.Ⅱ、Ⅲ、Ⅳ;D.Ⅱ、Ⅲ;E.Ⅰ、Ⅲ、Ⅳ 60、E花环形成实验中,T细胞结合了SRBC表面的哪种分子?
A.CD2 B.CD3 C.CD8 D.CD58 E.CD220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抗原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特性。 2
、
专
职
抗
原
提
呈
细
胞
包
括 、 、 。 3、五类Ig在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 ,具有J链和分泌片的是 ,分子量最大的是 ,能介导过敏反应的是 ,能通过胎盘的是 ,
合成最早的是 。 4
、
外
周
免
疫
器
官
包
括 、 、 等。 5、HLA
复合体Ⅰ类基因位点
济宁医学院06级《医学免疫》试题 共6页 第4页
为 、 、 。Ⅱ类基因位点为 、 、 。
6、TCR活化信号胞内转导的主要途径有 和 。
7、T淋巴细胞在胸腺经过阳性选择获得______ ___,经过阴性选择获得______ _____。 8、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大致可分为 、 、 三个阶段;激活物为 和 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9、密度梯度离心法中从外周血中提取淋巴细胞所用的试剂是 。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半抗原:
2、粘附分子:
3、补体:
4、免疫球蛋白:
5、细胞因子:
6、抗体亲和力成熟:
7、ADCC:
8、PRR:
9、超敏反应:
10、中枢免疫器官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6分)。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6分)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7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60题,每题0.5分,共30分)
1-5 DDECE 6-10 EECED 11-15 DCCAD 16-20
济宁医学院06级《医学免疫》试题 共6页 第5页
DEBCC 21-25 DCEED 26-30 DAECA 31-35 BCDCC 36-40 BBEAB 41-45 DBCDE 46-50 BECBD 51-55 CDEBB 56-60 CEBAE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抗原性 、免疫原性
2、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活化的B淋巴细胞 3、IgG、IgA、IgM、IgE、IgG、IgM 4、淋巴结、脾、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5、A 、B 、C、DP、DQ、DR
6、PLC-γ活化途径、MAP激酶活化途径 7、MHC限制性、中枢免疫耐受
8、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IgM、IgG 9、淋巴细胞分层液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评分标准:每题3分。各题得分要点如下: 1、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1分)而不具备免
疫原性的物质(1分),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1分)。
2、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1分)与
细胞外基质(1分)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1分)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1分)
的一组不耐热(1分)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1分)。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1分)或化学结构
与抗体相似(1分)的球蛋白(1分)。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1分)的小
分子蛋白质(1分),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1分)。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1
分),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1分)。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1分)。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1分)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1分)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1分)。 8、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
细胞表面(1分)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1分)。主要包括MR,SR, TLR(1分)。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1分),
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1分)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1分)。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1分)、
发育和成熟的场所(1分),包括骨髓和胸腺(1分)。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评分标准:本试题共6分,各得分要点如下: 要点: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1分)。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1分)。
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4b2b复合物,即C3转化酶(1分),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4b2b3b,即C5转化酶(1分)。 ⑶ 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1分)。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